被逼到绝境?胖东来创始人深夜连发24条动态“宣战”!

6月9日凌晨,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发布24条动态,言辞激烈地宣布:“胖东来人从今天起开始反击无耻之人!”


他直接点名那些恶意攻击者,称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善恶思考能力”,并警告他们“恶一定有恶报”。


这场突如其来的“宣战”,不仅是对近期“彩礼争议”和“柴怼怼事件”的强硬回应,更折射出当下企业面对网络暴力的无奈与愤怒。  


胖东来一直以高福利、诚信经营著称,甚至被不少消费者视为“中国最良心的超市”。


然而,树大招风,近几个月来,它却频频陷入舆论漩涡。


先是去年11月,于东来宣布员工结婚“不允许收彩礼”“酒席不能超过五桌”,引发轩然大波。


尽管他后来承认“表达方式欠妥”,但争议并未平息。


紧接着,网红“柴怼怼”又指控胖东来“玉石暴利”“偷税漏税”,尽管监管部门调查后证明其清白,但谣言带来的伤害已经难以挽回。  


于东来这次的爆发,显然是被逼急了。


他在发文中质问:“世界上那么多优秀企业,你们不嫉妒,偏偏盯着胖东来?”在他看来,胖东来二十多年来坚持做对的事,却换来无端的抹黑和攻击。


他愤怒地表示,那些“无脑攻击者”终将自食恶果。这种情绪化的表达,虽然略显激烈,却也让人理解——当一个企业长期被恶意中伤,忍无可忍时,反击或许是最直接的选择。  


但问题在于,胖东来的反击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网络时代的舆论战,往往不是谁有理谁赢,而是谁的声音大、谁的煽动力强。


胖东来可以起诉造谣者,可以自证清白,但谣言一旦扩散,辟谣的代价往往比造谣高得多。


就像“柴怼怼事件”,尽管官方调查证明胖东来没有暴利销售,可仍有不少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无风不起浪”。


这种偏见,不是靠几篇声明就能消除的。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胖东来这样的企业,反而更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一方面,它的高调作风确实容易招致嫉妒。


比如它给员工的薪资远超市平均水平,甚至规定“家暴、冷暴力、打孩子”都不允许,这种“大家长式管理”虽然初衷是好的,但也让一些人觉得“管得太宽”。


另一方面,流量经济的逻辑决定了“骂胖东来”比“夸胖东来”更容易吸引眼球。


某些自媒体深谙此道,故意制造争议话题,哪怕事后被打脸,流量已经到手。


胖东来的困境,其实是许多良心企业的缩影。


它们努力做好产品、善待员工,却因为“太干净”而成为靶子。


当恶意攻击的成本远低于维权的成本,企业该如何自保?法律当然是一条路,但诉讼周期长、取证难,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


平台监管也很关键,可目前来看,封号、删帖的力度远远跟不上谣言的传播速度。


或许,胖东来最需要的,不仅是法律武器,还有更多消费者的理性支持。



毕竟,只有市场用脚投票,才能真正让造谣者无利可图。


这场风波远未结束。于东来宣布“反抗之日”开始,意味着胖东来不会再沉默。


但真正的胜利,不是打赢几场舆论战,而是让更多人明白:一个企业愿意坚守诚信、善待员工,不该成为被攻击的理由。


如果连这样的企业都要在恶意中伤中疲于奔命,那才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