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九一八”:在红色丰碑中汲取奋进力量

      1931年9月18日的秋夜,日军自炸柳条湖南满铁路后反诬中方,继而突袭北大营。炮火撕裂夜幕,山河惊醒,中国十四年抗战由此启幕。九十余年过去,神州巨变,但年年鸣响的防空警报仍刻骨铭心。今日中国,和平与发展如潮涌动,广大党员干部尤应铭记抗战岁月,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忆往昔苦难,铸牢“家国在心”的忠诚之魂。1931年9月18日的炮火,击碎了东北的宁静,也刻下了中华民族的伤痛记忆。彼时国弱民穷,无数同胞在侵略铁蹄下流离失所,正是无数仁人志士怀揣“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扛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对今天的干部而言,铭记这段历史,首要是铸牢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要从历史苦难中读懂“国家好,人民才好”的深刻逻辑,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伟业,在岗位上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鉴历史教训,绷紧“居安思危”的忧患之弦。“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源于当时国家积贫积弱、防线松弛,更警示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永恒真理。如今中国虽已日益强大,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仍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干部作为干事创业的“领头雁”,绝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懈怠。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既看到成绩背后的隐患,也察觉发展中的短板,在工作中主动预判风险、防范风险,不打无准备之仗,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好自己的“责任田”。

        承抗战精神,锤炼“攻坚克难”的实干本领。当年抗日军民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绝境中开辟生路,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天的干部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推进乡村振兴、破解民生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任务,同样需要“啃硬骨头”的勇气和能力。要传承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面对工作中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回避、不退缩,主动到基层一线、艰苦岗位磨炼本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做“坐而论道、光说不练”的空谈者。

        担时代使命,践行“为民造福”的初心之本。抗战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守护百姓安宁、争取民族未来;今天干部的使命,本质上也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从“九一八”事变中百姓的流离失所,到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的是时代条件,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干部要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常到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听民声、察民情,用心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真正落地生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