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我搬离北京了!如果你不知道的话,那现在也该知道了。今天是我离开北京的第100天,我要求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过去这段时间的观察和体会。更多还是工作层面的,只有少部分提到生活层面,不清新也不麻辣,但如果你对我好奇的话,看一看应该还是会觉得很有收获的。
全文大概4500字,以我啰嗦又不好的文笔,认真看得10分钟吧!
1. 旅居成都
4月28日结束了一个在广州的创业项目辅导会议之后,我直接飞到了成都。很幸运的,那天南航航班并没有延误太久;但是飞入成都时,不稳定的气流还是令人有些烦心的。当天下午从搬家公司接收了近60箱的物品,也正式宣告了我在新城市生活的开始。搬离住了6年半的北京,换到一个新的城市,我其实还算蛮兴奋的。而望着堆满客厅的箱子,那种纠结心情应该大家都能懂吧!
关于这一次“离开”,我没有告知太多朋友,一方面我本来就不是个高调的人,也觉得不需要大肆宣传,更不喜欢什么送行、饯行的聚会,感觉过于客套,更是矫情。另一方面,我一直觉得要回到北京或是造访北京的机会真的太多,以至于我一直没认为这会是“告别”。
现在,我住在成都,每个月至少让自己能有2周时间待在成都。朋友提了一个有趣的注解,说我这算是“旅居”成都。“为什么选择成都呢?”很多人都这么问我。我当然有我的考虑,因为这是一个还算具有商业气息而且高速发展,但更加重视生活与消费的城市。如果用比较流行的商业话语来说,成都是一个完全符合消费升级的城市。当然,美食、美景、美女也都在我最终选择时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好感分。
2. 新一线城市生活的新启发与新行动
其实要是从数量层面来看,我可能还达不到稳定居住成都的状态。毕竟在过去这100天里,我还是因为工作关系,跑了2趟北京、3趟上海、3趟重庆、1趟武汉、1趟天津、1趟济南、1趟南京。除了企业和孵化器的培训活动,更多还是咨询项目和投后陪跑的需要;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能有机会开始观察不同城市的生活氛围与消费状态。
姑且这么说吧,在搬离北京的这100天里,我在成都和其他新一线城市里,获得了不少新的体会和启发。因为时间更加自主,更加弹性,我可以用新的角度看待现在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状态;调整了心态,能更积极地感受在地生活;强化了观察,能更直接地记录有趣的消费者洞察。
离开北京的100天,我到底做了些什么呢?先回顾一下流水账吧。首先收尾完成了2个品牌咨询项目、做了6次营销培训、参加了4场成都地区的创业媒体和孵化器举办的项目路演,看了将近50个项目BP、访谈了12个项目创始人,毕竟这些都是和目前工作最直接相关的部分。此外,我借“CMO训练营”和“二八学社”的名义在成都举办了一场消费升级分享活动,也和班丽婵、李国威、成俊杰等专家一同设计并运营了B2B领域的社群课程。参与了美妆垂直媒体“聚美丽”的酷品牌孵化营,并和“PR人”与“新消费内参”的伙伴们一同开发培训类产品,而这些都是最直接搜集垂直市场声音的方式。另一方面,我深度参与了“精一天使公社”的培训与课程迭代,以及天使投资人的社群活动;我想,向一群有实战经验的群体朋友取经请益,更会是一个自我学习的好机会。
3. 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好做的
听起来杂,看起来多,但还是围绕着我自己的规划,广泛学习,并适度做减法。我在过去100天里最完善的学习与最大的收获,应该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1)用创业的心态来经营个人品牌;(2)用资本的眼光来思考创业;(3)用陪跑的形式来展开投后服务。
时间自由不代表自己的心思和认知就会变得成熟。既然最大的产品就是自己、最大的业务就是对外营销自己,姑且不论能不能成为个人品牌,但是把自己当做是产品来规划和迭代,并且使其可以运营和复用,才能把时间用在更值得的人和业务身上,才能获得更好的用户满意度,也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溢价。
创业过程需要聚焦,聚焦领域赛道,聚焦用户刚需,聚焦自己做起来开心也擅长的事情。但是在成都、武汉、济南、天津等地参与了一些路演和孵化培训之后,真心感觉创业者和投资人(尤其是从北上广深来的)之间的认知落差还挺大的;投资人努力地标准化他在看的事情,创业者则努力地复杂化他在做的事情。我无意评价对错好坏,能做到的只是对自己和辅导项目创始人的再三提醒,一定得换位思考、广看复用、入场和缓、执行提速。
“陪跑”是我这半年学到的一个动词,也是我这半年接触最多的一种形式。去年毅立方投后孵化服务开始起步,我因为在企业里任职,参与很有限;一年成绩单有好有坏,可喜的是这种第三方投后服务模式渐渐受到肯定,陪跑的标准化与责任关系也渐渐明确。我自己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咨询又是一项很难标准化的服务,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发挥自己强项,同时把非标的服务变成标准化产品。
让事情变好做,这并不是说挑简单的来做,而是挑值得的来做。唯有减少过于琐碎又难以产生共振效应的咨询服务和培训业务,才能更好地聚焦在自己觉得有价值,能一起成长的项目服务上。
简单说就是,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好做的!
4. 营销认知不升级,还谈什么消费升级
这一阵子的媒体采访多会问到营销升级驱动消费升级的机会。我的观点还是没变,如果你认为营销就是好创意、好包装、好故事,那这样的认知并不能稳定支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因为创意为王的时代早已过去,消费者的心态与新需求比我们头脑风暴里的猜想更复杂,而精细化运营的能力往往决定了营销闭环能否持续增长。
其实在营销类媒体、学习型社群中,经常可见所谓的刷屏案例或现象级案例,然而在我和成都、武汉、重庆、济南、天津、南京等地朋友们的培训或业务交流时,我发现知道的人并不多。虽然这种调研很不科学性,也可能让我陷入因果解释或随机误解的陷阱,但我还是蛮惊讶于这样的发现。
以成都为例,毕竟我在成都时,有时间体会,也能稍微客观地观察。成都人的消费意愿和尝鲜能力肯定是直逼北京和上海的,甚至还可能高于广州和深圳。品牌曝光与精准推送固然重要,但对于成都市场来说,能满足实际体验才是更重要的。这里说的体验是有二个层次的,一个是消费者真正从五官六感能经历的,而不只是社交网络上刷一刷,红包海报晒一晒而已;另一个则是体验后能直接让消费者产生酷、炫、燃、好耍的感觉。
所以,任何无法形成深刻体验的营销手段,终究只能刷屏而难以走心。移动社交很重要,电商转化也很重要,但在成都可能比不上火锅店里的汤底味道(产品)、空间设计(场景)、服务设计(仪式感)来得令人印象深刻。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服务流程设计、空间与灯光配合的装置艺术、上菜服务倒计时、菜品摆盘的故事、涮肉吃串的口诀、服务员的推销话术、外送外带餐盒上的提示,才是消费者真正在意和能感受到的体验,也才是能不断形成口碑的故事元素。不只网红火锅店,高端地产项目、商业地产、复合经营书店、连锁咖啡馆、奶茶铺、威士忌酒吧、品牌服饰店、超市、民宿酒店、户外旅游、健身房、美妆店铺、微整连锁、花艺店、儿童才艺教室...等,都是如此。来一趟成都,真的会有不太一样的启发。
我看了看我自己的经验、媒体报道的优秀案例,再环顾目前主流的营销服务代理商、4A公司、公关公司、互动公司的服务案例,这中间肯定有合作需求的,也有很多业务机会的。但平心而论,就算双方眼光匹配了,我觉得我熟悉的朋友们也很难能立即满足和实现这种“强体验”的营销服务。
我之前一直强调的,需要从市场营销视角来看待“商业竞争”。谈论的竞争指的是用户心智的竞争、内容资源的竞争,以及生活场景的价值竞争。如果要说这100天里有什么新体会,我想那应该是关于消费场景的部分。我没有“新零售”、“第四次零售革命”那么战略的眼光,我能感受到的无非就是营销如何把消费者感觉抽象的服务“翻译和落地”,让品牌和产品留给消费者更深刻的心理印迹。
所以,把无形的体验变有形,把未来的需求变现在,这是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是消费场景的竞争,更是品牌为用户所营造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5. 虚心学习,反思复盘,提高自己的胜率
离开北京的这100天,我也有幸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每一次交流都像是知识充值一样,非常有趣、非常实用。而也有十多位来自创投机构、营销服务、互联网圈的老朋友们到成都来出差,除了不免俗地约了喝茶、火锅或串串,更有收获的还是针对成都生活与消费的观点交流,以及对于项目投资机会的判断。
“时趣互动”的张锐和我深度讨论了二次,从营销服务的业务机会、移动社交的发展,到自媒体生态,以及投资内容解决方案的切入点。虽然我们对于营销的发展,究竟大客户还是中小型企业比较有机会,还是新一线城市的业务需求点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无损于我对他的专业、坚持和执着的钦佩。
此外,“有缘在线”的七七和“分期管家”的吴娜对于互联网基层群体的讨论,完全让我脑洞大开,有了另一种认识。“乐满意”的Joe、Max和崔磊,和我介绍了他们是如何用深度游戏和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来为企业HR提供创意解决方案,开启了崭新的B2B企业人力资源和内部传播服务。“梦想加”的李峥和我介绍了联合办公空间管理的新解决方案与服务,当然更令人期待的是他们9月份即将开业的成都IFS梦想加空间。从阿里巴巴回流成都的小马鱼向我推荐了“Bikego”项目,让我意识到消费升级的服务是有故事性的,是能让人着迷的,也是能让人不断感受惊喜的,更是能让人有更多的、更自发的参与感。黄珊带来的“拾初”品牌品鉴会,从鲜花酒到花酒局,除了好产品和好场景,更开始着手探索定制生活情趣的机会。“混沌大学”重庆分社的王朝对于学习社群的经营和落地活动,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和分享,也让我看到了对于学员成长路径的全面经营。“精一天使公社”的李汉生老师与团队、“优客逸家”的殷振华老师、“源渡创投”的戴建春老师,都在投后孵化与陪跑业务上给了我一些建议,包括了判断创业团队、缩小闭环与周期、反思复盘等,这些经验对我而言都太有价值了。
其他还有许多朋友和同学没法一一列出,他们或来自于创投圈、教育圈、管理咨询公司、互联网圈,或是知名的自媒体人,当然也包括了那十多位创业者。有常驻北京、上海、广州的,也有定居在成都、重庆、杭州、香港等地的。有共处3天深度学习的,也有直接切入主题讨论10分钟的。不管如何,给我的启发肯定都是横跨时空的,我都由衷感谢。
当然,每个人、每个项目、每个投资机遇都是不能复制的。这段时间我接触了不少优秀且有共同价值观的朋友,但下一步肯定还是得聚焦、逐渐做减法,才能逐渐提高胜率。
6. 新参者的深挖与收窄
离开北京的100天,我做了些什么?这篇文章算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除了让朋友们知道我的近况,也希望写文章的过程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继续深挖、适时收窄。
在成都生活了一段时间,我还是坚持要用比较高和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与合作伙伴。纵使大家觉得这个城市很悠闲、很巴适,但我的工作、培训课程设计、陪跑项目绝对还是不轻松的。
随着越来越多品牌试图走入并参与消费者的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品牌,我的关注点也会更加聚焦于品牌所描绘的与消费者所期望的生活方式,这之间肯定有差距,但只要有更加真切的洞察,就会有更加升级的机会。
我还蛮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的,除了能感受到高效的工作、舒适的生活,还能保持乐观的态度、自在的学习与诚恳的表达。作为一个新参者,这是最近100天的感悟。
最后还是欢迎朋友们多来成都走走,这有苍蝇馆子、干碟油碟、川剧变脸、国宝熊猫,也能在茶馆听曲或是讨论项目,或是火锅串串相约走起,或是感受下蓬勃发展的美业,感受下动漫IP与实体经济的多样性合作。只要稍微放下手机,真会有意想不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