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 17数本2班 谭礼琰
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是精神的丰盛。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咱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咱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 ———题记
2018年2月某日晚,透过窗看着外面飘洒的纷纷白雪如同柳絮般的落下落下。草地上、树上、车上铺上了一层洁白的婚纱。看着这如诗意般的美景令我不禁回忆起那逝去但又难忘的年味。记忆中的年味总是恰如其分如期而至的皑皑白雪;记忆中的年味总是对辞旧迎新的满满期待!!而如今,年夜饭热闹的不是家而是酒店,我们普遍感觉到年味淡了,兴趣儿没了,再不回忆就真的忘了。
过年固然好,可是,春节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越来越淡了。 如今,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春节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日子,而是给幼年的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的日子。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假设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随着那阵阵清风飘向了远方,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咱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正在变的时代,正在变的贺岁方式,让记忆中的年味更浓、更香、更让人怀念!让我们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时光,打捞起那些沉淀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