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木建筑与火灾
据文献记载,自紫禁城建成后直到清末的 400 多年中,宫内主要建筑发生比较大的火灾就达 24 次。
明清时期对雷击而引起的火灾已有所认识,只是还没有找到防止它的科学办法。个别古塔上有自塔顶的铜器上引一条铁链埋于地下的做法,但是这种避雷的办法并不普遍。在紫禁城的宫殿中,倒是发现有在建筑屋顶的正脊中心部位,于脊瓦下埋入一宝盆,盆中藏有金属的小元宝和金币,币上刻着“天下太平”字样,这就是当时用在宮殿上的防雷措施了,殊不知这种铁制的宝盆,里面还放着金属元宝,不但不能保太平,反而还会引来天上的雷击而导致火灾。
一旦房屋起火,紫禁城的灭火揹施就是在主要官殿的四周和宫内主要的通道上设置大水缸,缸内常年储存有水,为了防止冬季水结冰,还在水缸下设有烧火的部位。但是房屋真正着了火,杯水车薪,水缸里的水哪能救得了蔓延成片的大火。外表涂金的水缸排列在殿堂前面成了一-种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摆设。
木结构的建筑除了怕火外,还怕潮湿与虫害(如白蚁)。
古代就有生态破坏
秦朝,汉朝都大兴土木。
秦阿房宫,汉未央宫。
到清代重建被大火烧毁的太和殿时,连大殿中心 6 根最重要的柱子都找不到这么粗的整根木料了,只得用细木料拼合成 6 根具有象征意义的蟠龙金柱。用细木加铁箍拼合成柱子。
中西建筑区别
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的宏伟与壮丽上,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
祭祀
1、天地日月
天、地、日、月皆属自然之神,当然适宜于在露天祭祀。
当年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在对天、地、日、月的祭礼中,祭天最为隆重。
祭天大典在每年冬至的黎明前举行,皇帝亲临主祭。
诸侯、大夫、士都不能祭天地,祭祀天地成了天子帝王的特权,一般的士只能祭自己祖先。
但是在农村,似乎并没有受到这种限制,无论天地、山川、四方、五祀,只要乡民需要,都可以寻找或者创造出相应的神明进行祭祀。
2、社稷坛
此前的社稷坛(如南京社稷坛),“社”、“稷”分开建坛祭祀。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社稷共为一坛。
现为北京的中山公园。
3、山岳之祭
通过筛选与变动,形成了全国性的固定的五岳,这就是东岳泰山(山东),南岳衡山(湖南),西岳华山(陕西),北岳恒山(山西),中岳嵩山(河南)。五岳成了众山之首,成了朝廷举行山岳之祭的对象,自然也在这几座名山修建了相应的庙宇专作祭祀之用。
东岳泰山
论山之高不及北岳恒山,论山之险不如西岳华山,论山体、山景之自然美不及安徽黄山,但因为它是历代帝王行封禅大礼
的重地,故吸引了大量名人墨客的造访与游跪,留下了大量有关封禅的史料,以及极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刻石碑,使泰山在五岳之中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与价值。如今泰山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4、宗庙
(1)祖庙
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就是祖庙。
遗憾的是,早期的宗庙没有一座留存至今,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只有北京皇城内明代的太庙了。
太庙如今已成为北京市的劳动人民文化官。
(2)祠堂
家庙即祠堂。
按《礼记》规定,帝王、诸侯、大夫、士各设有不同数目的宗庙进行祭祖活动,而庶人不允许设专门的庙,只能在家里祭祖。直到明朝,亲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清代以后,祠堂大量出现,分布在各地。
设家墊、置义田、修族谱都是宗族的任务,这些任务又往往在祠堂或通过祠堂完成。
有名的如广州陈家祠堂。
佛教
1、石窟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有学者研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炎热的夏季很长,崖窟地处偏僻,不但窟内冬温夏凉,而且环境幽静,适宜修行,同时修建石窟节约费用,又坚固耐用。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现在发现最早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开凿于 3 世纪末或 4 世纪之初。另一处早期石窟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石窟
。
2、寺庙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例如最早的“白马寺”。
从此之后,原来作为中国官署的名称“寺”,逐渐便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了。
3、塔
塔是佛教专门的建筑。在印度梵文中称为“窣堵波”“(Stupa),或称“浮图”,译成中文称”塔婆”,以后就简称为塔。塔实际上是埋葬佛骨舍利的纪念物,它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顶礼膜拜。
舍利最初被放在寺庙的中心作为佛徒膜拜的对象。随着佛像的出现,供奉佛像的大殿逐渐代替了塔的中心位置,佛塔被移至大殿之后,或者被放到中轴旁边的院子里了。
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之初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结合而生了楼阁式佛塔;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因佛教教派的不同和地区的特点又出现了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缅式塔等等。所有这些类别的塔又因地区、民族等因素更创造出了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塔形,再加上风水塔、纪念塔等等,在中华大地上组成了塔的系列。
所以塔也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4、藏传佛教
公元 7 世纪,在西藏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由印度与尼泊尔直接传人的密宗佛教逐渐在西藏占了上风,大约在 10 世纪后期形成了富有特征的藏传佛教,俗称为喇嘛教
。
坐落在拉萨市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纪念与文成公主成婚而兴建的,始建于 7 世纪,后毁于雷火与兵燹,现在的布达拉官是 17 世纪后陆续重建与扩建的。这是一座体现了政教合一的大型宫殿寺院。
5、南传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信仰的佛教是属于巴利语系的上座部佛教,大约在 7 世纪中叶由缅甸传入,称为南传佛教。
6、佛教与山岳
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嵋山、浙江的普陀山和安徽的九华山。
7、佛教与土地
早期佛教不允许僧人从事劳动生产,僧人主要依靠托钵化缘乞食为生。但是这种制度传到以衣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就行不通了。僧侣不可能完全不务衣事,不劳而食所以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拥有本寺院的农田,开始经营农业,依靠托钵化缘乞食已经不是谋生的主要手段。寺院经营衣业的情况到唐朝更为普遍,一些著名的大寺院不仅享有朝廷免税、免兵役等特权,还拥有大量田产和土地。
园林
1、历史
中国古代园林起源很早,据文献记载,商代就有了苑
。
到公元前 11 一前 8 世纪的西周,苑被称为囿
。
大量兴建私家小园,在园里堆小山,挖池沼,培植花木以寄托情思。魏晋南北朝成了中国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
唐朝(公元 7-10 世纪)是山水园林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相对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繁荣。
到宋朝(公元 10 一 13 世纪),由于经济的发展,造园更加普遍。
2、皇家园林
著名的“三山五园
”,指北京西北部的皇家园林群的统称。它们是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后为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 此外还加上附近的蔚秀园、朗润园、勺园(以上三园在今北京大学内)、熙春园、近春园(二园在今清华大学内)等小型园林,在方圆几十里内,几乎是园园相连,楼阁相望,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举世无双的庞大宫廷园林区。
(1)圆明园
圆明园
始建于康熙朝,完成于乾隆时期。
后毁于火烧圆明园。
(2)颐和园
乾隆九年(1744),圆明园工程完成,乾隆皇帝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记述了这座园林规模之宏伟,景色之绮丽,同时告诚后世子孙不要废弃此园而重费民力另建新园了。但事隔不久,他却自食其言,又在圆明园的西边新建清漪园。原来这位酷爱园林又好大喜功的皇帝,在他六次下江南饱览了山水胜景后总感到圆明园虽好但毕竟是平地造园有水无山,而西郊的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又有山而缺水,它们都不能兼得山川之美,而在圆明园与玉泉山之间却有一处地方既有山又有水,这就是瓮山与山前的瓮山泊。
后来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清漪园遭到同样的命运,除个别砖、石建筑外几乎被焚烧一尽。光绪十四年(1888),重新修复了清漪园的重要部分,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前山区的建筑,并改名为顾和园。1900 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沙俄、英国、意大利侵路军相迷进占顾和园达一年之久,将园内陈设又抢劫建筑内外装修也遭破坏。1902 年,慈禧返回北京后用巨款修复颐和园,并于 1904 年在园内举办了她七十大寿的庆典活动,这是清朝廷最后一次大规模地使用这座皇家园林。
(3)承德避暑山庄
如果以表现封建王朝的形象与气势而论,在三座大型皇家园林中,以承德避暑山庄最为成功。
3、私家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固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
但就全国而言,私家园林最发达的还是集中在南方地区。
计成与《园冶》“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四合院
不光北京有四合院,中国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建筑。
例如:
大理地区的住宅也是四合院的形式。
江南地区也有许多合院式住宅,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
陕北窑洞四合院
福建圆楼
牌坊
后来,牌坊离开里坊而成为独立的一种建筑,但是它原有的大门标志和表彰功德的功能依然保留。
在形式上,凡柱子上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加屋顶的称为牌楼,但是在许多地方,牌坊与牌楼没有严格区分,统称为牌楼或者牌坊。在本文中,为了简明起见,我们也将它们统称为牌楼。
动物装饰
在以动物为内容的建筑装饰中,除了龙以外,恐怕狮子要占据第二位了。
狮子原来产于非洲和印度一带,相传在 1900 年前的东汉时期,安息国王万里迢迢带来狮子赠献给汉章帝,从此狮子传入中国,并且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传宗接代,定居下来。狮子,作为善中之王的形象,自然被运用到建筑中来了。于是,在历代帝王陵墓前,在排列着一系列龙与狮子,一个是天上的神兽,一个是人间的猛兽,一个出自民族本土,一个来自异国他乡。
风水
风水这个名称的定义,学术界公认为晋代郭璞所著《葬书》 中首先提出的:“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则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谓之风水。”这里说的是死人安葬需选择有生气之地,生气遇风则散,有水则止,所以只有避风聚水オ能获得生气。
还有另外两本有名的风水书:《葬经》+《阳宅撮要》
风水学的选择环境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
觅龙:在风水学中,龙就是山脉
察砂:砂就是主山脉四周的小山
观水:很简单,不解释。
点穴:就是决定人住的阳宅和葬地阴宅的位置
1、科学面
风水学中所说的理想环境应该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山相辅,前景开扩,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流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即青龙、白虎之外还有护山相拥,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座北向南;如此即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
这样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前方开扩可以得到良好日照,可以接纳夏日凉风四周山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山上植被既能保持水土防止山洪,也能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与衣田灌溉用水,又适宜水中养殖。
2、迷信面
对于风水学中迷信成分,古代各朝皆有人进行评论。
风水认为围墙内不宜种树,因“口中有木,困字不样”。东汉有一位土人讽刺说:围墙内有人,岂不成“囚”,人还能在院中活动么?
据《闻见后录》记载:宋嘉祐年间,朝廷要修理宫中东华门,太史进言太岁在东不可犯。末仁宗批奏:东家之西乃西家之东,西家之东乃东家之西,太岁果何在?命令照常施工。
风水学不论用什么玄妙的理论,不管采取何等神秘莫测的方法,但是在现实的事实面前,在稍具辩证思维者的面前,总归是显得苍白无力的。
清代曾国藩不相信风水,曾于道光二十九年说:“自丙午冬葬祖妣大人于木兜(斗)冲之后,我家已添三男丁,我则升阁学,升侍郎,九弟则进学补廪,其地之吉,已有明效可验。我平日最不信风水,而于朱子所云‘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二语,则笃信之。木兜(斗)冲之地,予平日不以为然,而葬后乃吉祥如此,可见福人自葬福地,绝非可以人力参预其间。”结论是“福人自葬福地,绝非可以人力参预其间”,虽然先人下葬于斗冲(凶位)之地,后人仍好运如斯。
文物保护
到 20 世纪中叶,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和总结,在必须从整体环境上保护文物建筑,整修文物建筑必须保持原状,不得任意改动或添加等重要原则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并形成了若干例如《威尼斯宪章》
这样的公认的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