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父亲死后三年,他能够不改变父亲的做法,可以说这个人是孝的了。”
记:我理解这是讲的传承的问题。《易经》是万经之首,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出自《易经》,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孔子的思想。《易经》的“易”,包含了三个意思:不易,变易,简易。这三个意思中,不易和变易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是保守派,一种是改革派。保守派希望永远不要变,保持原样,这样安全。改革派认为社会需要变革,才有前进的动力。看待问题,看你是分开看还是合起来看。分开看,可能是错的;合起来看,就不错了。
世间一切都在变,宇宙在变,日月星辰在变,天象气候在变,世道人心也在变。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相应的作出调整,也要变。所以社会制度变了,风俗习惯变了。
但是变是相对的,不变是绝对的。日月星辰每天升落,每天在变。但是日月星辰每天升落,这个规律是不变的。世道人心,风俗习惯,都在变,可是善恶的分别是不变的。所以无论世界怎么变,根本的大道是不变的。
父之道,要不要变?不合理的地方我认为还是要变的,或者时代变了,有些东西还是要变。但是不要轻易改变,尤其是已经行之有效的东西。孔子在这里说三年不改,并没有说绝对不要改,也是强调一种传承和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