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更的态度吊儿郎当的状态已经近十日了。最近羞于下笔的原因有好几个方面——
内容不够大。
在国学糖看了姐妹们写的“大”文章,她们有的论国事,有的说文化,有的话经济。我的少女心事类的文章让我觉得很羞愧——每次都是遇坎绕坎的千千心结,每次都是家里的单位的那么一些人事情的记载。想写姐妹们那样的“大”文章,怎奈胸中无墨,如公鸡生蛋。
逻辑不够明。
也是前几天007班长在群里发了篇关于写作的文章——《我30多年的写作秘诀首次公开》。文章作者樊荣强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写作成长史和总结的六大秘诀,每个秘诀都有理有据,满满的干货。看了之后觉得自己写的全是渣渣文。像极了穿着滑冰鞋的人,滑到哪里是哪里。
言辞不够美。
最近在啃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解读入木三分,言辞对仗精美,句句点头称是。用语准确生动,少一字则瘦,多一字则肥,每篇解读,尽得风流。回想自己都是堆砌文字,矫揉造作,十分不堪。
林语堂先生说到写文章一事有句话糙理不糙的论说:
水喝多了,自然尿多。
我以为我的方方面面的“不够”,都是因为“水喝得太少”,出文多是无病呻吟,对这样的自己的写作状态有些厌恶。后辈评价一代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板凳需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大学老师讲的这番创作原理和心态给我印象深刻。
检视自己,以前不动笔,现在勤于输出了又多是儿女、情长。那么,是不是又要退回到以前的模样呢?在我踌躇之际,日更群的发起者张大哥在群里过问了大家最近发文不积极的原因,也私下对我进行了鼓励和督促。这番好意让我有些羞愧,羞愧之余再一次审视了此次思想打结的原因。
会不会是因为遭遇了一个输出的瓶颈?而这个瓶颈在我看来是上另一个台阶的预示。以前为了完成任务茫茫然忙忙然凑字数,此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樊荣强老师的写作秘笈好好看看,深度学习,一点一点地生发出来。从钱老先生的书开始持之以恒的看经典的书,慢慢滋养,水滴石穿。从文章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尝试写些每天看的书的读后感,不计字数。只为自己,照顾心情。
你好,日更,我迟早会回来的。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