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激动又愤懑地情绪开始了读后感写作。手心的汗仿佛是为觉新而呐喊,多次抬头平复内心的激动之情。
巴金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在今天的我读来,也是激动万分。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从一个县城北门首富家展开,典型的军阀下,新旧制度交替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
主要人物形象:老太爷就是旧制度封建礼教的形象,为了自己体面,竭力维持着家庭的权利。父母之言、君臣父子那一套观念牢牢的捆绑着这个家庭。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都是经受过新思想的青年,然而三人的性格天差地别。觉新作为长子长孙,用他的作揖主义和无反抗主义淋漓尽致的展现着他的懦弱,牺牲自己去讨好其他房的叔辈们。觉慧是三兄弟最小的,却也是最执着,最具有反抗精神,对于封建礼教和众人的丑陋面目尽情的嘲讽。觉民相当于是觉新和觉慧的性格中和,有过反抗最终也是被迫接受。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上进女青年,但在大家庭复杂的背景下,不得不在很多方面做出退让。
小说通过两个人的情绪描写,觉民的内心悲痛,觉新的大声呐喊交织在一起。老爷子的死亡、子孙的树倒猢狲散、拿着妻子的手势去包养情妇、鸣凤的死亡,婉儿的命运、梅表姐的死亡、瑞钰的死亡等等,一切的一切仿佛是千百年中国的旧缩影,在如今社会,若是你细想,就会不觉而历,只不过以另外一种形式缠绕着人们,以另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形式对我们虎视眈眈。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鸣凤选择了死亡而觉慧选择了爆发,做了封建礼教的“叛徒”,而最让人气愤,拍案而起的就属觉新一人,觉新的形象太过深刻,恨不得指着他鼻子骂,怒其不争。自己最爱的两个女人都死在自己的懦弱上,最后却还是未曾醒悟,继续在几个叔辈面前唯唯诺诺。不怕敌人太强大,就怕自己太软弱。小说中依我看来的悲剧人物,最应当属于那些从未认清自己的未来的人,家里面其他几房的小辈们都是在旧社会的捆绑下长大,就像温水中的青蛙,待长大之后就要全方面的承受封建礼教的荼毒,他们不知道反抗,不会跳出来往外看,只守着自己的地方,更可气的是也不许其他人跳出来,不然就要用不孝或者更恶毒的语言来凌辱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千千万万的“觉新”在世上的原因。
巴金的作品有众人皆知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革命为题材的《雾》、《雨》、《电》。对封建家庭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的憎恨,促使巴金积极接受富于批判精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家》中体现的是青年(新运动)的抗风焦躁的情绪,但是缺乏旧世界中的正确道路。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离不开的。
不知道究竟是哪里的问题,为什么中国青年背负的东西是这么多,从古至今向来如此。然而对于青年人所产生的质疑也是铺天盖地,至今无法忘记那些所谓专家或者社会人士对于九零年代,我们这批人的指责。
“倚老卖老”、“权威主义”、“迷信封建”、“男权主义”这个在恐怕已经渗透在中国土地上了,不管是黄土、黑土或者是白土。“孝”和“自由”、“叛逆”与“乖顺”......究竟怎么样才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