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
这是我看完《名人传》后,尤其是《贝多芬传》,最大的感想。
作为一个弹钢琴的人,我本身对贝多芬就怀有崇高的敬意。他创作出了众多钢琴奏鸣曲,还有赫赫有名的九大交响曲,甚至还有关于小提琴方面的奏鸣曲。因此,他也被人们尊称为“乐圣”。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人生中创作的巅峰,就是在他失聪之后诞生的呢?
古语有云:“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的确是这样。
贝多芬在失聪之前,并没有多少惊艳众人的作品。不过,他的音乐天赋可是非常人能比。父亲是一位宫廷乐师,也是一位男高音歌手,也可算是出生于音乐世家了。他四岁开始学琴(不过是在父亲的严逼之下而学习的),但是他却表现出了独一无二的天赋,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就当了大风琴手。
可能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天妒英才”。贝多芬在26岁开始,耳朵就开始日夜作响,听觉也越来越衰退。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可能对生活上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太大。但是,贝多芬却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音乐家啊!音乐家的耳朵失聪,就好比是支撑着家中大梁的顶梁柱的倒塌。
他起初痛苦极了,他不愿意告诉其他人,他的耳朵出了毛病,而是一昧的掩饰,直到耳朵完全变聋。30岁时,是他最痛苦的时候。失聪的打击,爱情的缺失,经济的窘迫,侄子的不肖。如果换做是我,我肯定会有寻死的念头,贝多芬亦是如此。可是,他最终没有。
他化悲痛为力量,把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耳朵听不见了,他就用木棒顶住牙齿,如此来敲击琴键,来听见琴声。他以痛苦讴歌欢乐,他的情绪都表现在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中。激昂高亢而又夹杂着悲痛。
也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当中的每一点,都可以在贝多芬身上找到。
相比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来说,贝多芬更加不幸。保尔最后还能有伴侣的陪伴,作品的发表。但是,贝多芬又有什么呢?爱情不止一次地伤害了他,他只能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之中。艺术可以使他忘却病痛的折磨。亲朋好友也一个个都奔赴死亡,离他而去。贝多芬也在57岁的时候,悄然离去。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他的意志力具有常人所想不到的那般坚毅。这种意志力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的幸福孩子来说,是体会不到的。这种意志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说是学习,也绝不是要活得像他一样的处境,更不是空喊口号的“学习”。这种意志可以应用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上失利了,成绩过于差劲的时候,不能灰心丧气,要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对这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并且要践行,落实这个方案,从而才能在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
当然,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很多方面都可以应用到“贝多芬意志”。
希望我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拥有“贝多芬意志”,并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