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曰:君子不器。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小学时代,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只管背,念对字就是。直到弱冠之年,才懂得何为君子,何为不器,何为君子不器。
释意:成为君子当入君子之道,领悟君子之行,而君子有高下,作为学者,当寻找君子之道,学成且达,即进入了不器之境界,谓之君子不器。
不器
器是动词,不器的意思是不被一切世俗的规制和思想所奴役。而且,要唤醒主体性,以器顺天意而形天下。父母总说,盼望孩子成大器,大器,是器则有度,有度则可量,《易辞》写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者为器所束缚,进入社会,权、钱是器,升官发财也是器,亲朋好友拿着尺子在量,做了多大官?发了多大财?月收入多少?所以不器在社会上混不下去,成器了,也就失去了做人的灵性,所以,不器,是成器,而不拘于器,超越器的法执。这个社会上为器所役的人(举个例子:为了钱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的人),也就成了“小人”。那么如何成为“君子”,遂有了大学。
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1931-1948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我非常欣赏梅老先生)。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接受大学教育(本科、研究生、博士)?我认为是为了提升自身做人的修养和境界,也就是寻找不器之道。如何寻找,在老师上课中寻找?在所谓“多姿多彩”的大学活动中寻找?在读书中寻找(Link: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自己读书)。通过读书,通过有形的知识,学习无形的境界,在大师(老师即导师,也是大师)的指点下,不断提升自己,遂成不器。(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环境过于急功近利,老师、学生都是如此。)
境界
哲学上讲四境界:知识,方法,理性,形而上。先有知识,也就有了形,知识的价值在于实用性,借用《未来简史》中的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方法提炼于知识,或者说哲学的方法论,它带给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和法则,处世的规则和办法。更高一层则是理性,分为两种,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分别对应世界上的两类事件(把世界上所有事件分为两类(对立关系)),完善事件和可变事件,思
名词解释:对立关系:非你即我,非我即你,这里注意区分互斥关系。
辨理性处理完善事件,实践理性处理可变事件,理性凌驾于方法论之上。形而上,则将世界的万事万物抽象,万事万物是有形,即器,抽象化即化有形为无形,即不器,即道,这才是处世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大学的使命,也就是诸学者的理想。也就回答了大学生的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接受大学教育。
结语
君子不器,如水,无形,却又有形,不论装在什么容器里,水的本质不会改变,人的灵性不会改变,这种骨子里的无形才是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立足社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