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完饭,说起之后的学习,我坚持读博应该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再读,而组长说我们现在的学习和读博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你如果不进组是无法体会到读博到底是在干什么的。后来在讨论直博时被组长一句“我觉得你绩点不够”挡了回来,下面就主要说说那些我被挡回来的话。
我们从“科学家”这个词说起,我们小时候应该有不少人说过将来的梦想是当科学家,甚至于我在上大学仍然认为读有些学科和专业是能成为科学家的,可是现在看来我们即使一路读下去,不过是硕士、博士,为继续搞科研可能还会是研究员或是讲师、副教授、教授,纵使你天赋秉异,又异常努力,不过被称为学界大牛,你有没有发现科学家在现代语境中消失了。现在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钢琴家、小提琴家的音乐会,也能够游览画家、雕塑家的展览,可是很难见到科学家出现在日常视野中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许多原因,我所能看出的,是“科学家”这个称呼出现时的语境与当下的语境已有很大不同,我猜测当时的“科学家”是与“文学家”、“艺术家”相对应的,而这些词语都已经被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小说家、剧作家、画家、雕塑家等等等等词语取代了,所以不是前者这些家不存在了,而是在如今时代这些家被后者这些更加细分的家取代了。所以,我要说的是,有些有实力且仍幸运地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的人应该慎重,不应该为实现自己儿时当科学家的梦想而做出继续深造的决定,原因正如前文所说,科学家是个笼统的概念,如果仅仅冲着这个词去读,到头来只能是白费一番功夫。
好,破除盲目这层外壳之后,我们看看里面仍然存在的困境。就像开头提到的,“如果你不去做,你就不能确定你是否喜欢做这件事”,尽管我认为这句话是有瑕疵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姑且认为它是对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现在的学习和读博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你如果不进组是无法体会到读博到底是在干什么的。”是对的。但是,这仍然不等价于“如果你不去读博,你就不能确定你是否喜欢做博士/研究工作”。这两个判断沟通的桥梁是“你的体会等同于之后所做的实际工作”,而这一点是大大存疑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体会是在老师/导师的带领下得到的,而之后的工作最大的难点恰恰就是没有人带领,需要自己探索。要知道,我们中的许多人乃至大多数人,都是善于或是乐于掌握已知的知识或是探索确定有答案的问题的,这也正是我们看到高斯在不知道老师给他的问题没有解决而得出解答时产生认同感的原因,但我并不认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乐于探索未知。就以我而言,我现在的困惑就是我是不是乐于探索未知呢?我不知道。
所以即使对将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有所体会,在刚才确认的前提下,仍然无法破除“未知”造成的困境。
我只是指出了问题,我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