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跟我住在同一省份不同城市,大概有340公里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倒也不近,和家在本地或者把父母从外地接来一起住的同事们比起来,我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少多了。因为是独生女,刚离家远嫁的时候,觉得留二老在家,不能承欢膝下,心里颇觉得对不起爸妈。谁知老两口在我结婚后不久,就呼朋引伴,组织了一个“老朋友”旅行团。先是将本地以及周边地市的风景名胜去玩了个遍,又跟团友们一起玩遍祖国大地。今年要不是因为疫情爆发,他们已经计划好了要去新西兰自驾游了。昨天妈妈打电话给我,非常兴奋的宣布,她和老爸要开始学一样乐器了,她学弹吉他,爸爸学吹笛子,还立下一个小目标:中秋节时要能演奏完整的一首曲子。看来即使不能外出旅游,也给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毫不乏味。
而我公公婆婆跟我爸妈的性格完全相反,喜静不喜动。婆婆在乡下有宽敞的大院子,每天和公公最爱做的就是伺弄菜园子。小菜园不大,被收拾的井井有条,错落的种着好多种蔬菜:长豆角,丝瓜,黄瓜,茄子,辣椒,倭瓜,西红柿。一年四季,新鲜蔬菜不断,菜园子旁边还有一棵柿子树和一棵无花果树。秋天的时候,柿子丰收,摘下来晾成柿子干儿,咬一口甜的粘牙。
公公婆婆在菜园子里忙碌的身影总让我想起一对日本老夫妇——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他们俩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和树木,据津端爷爷说,他们一年大概要种八十种蔬菜。收获日丰,自己吃不完的就寄给女儿和外孙女,还用来招待来访的客人,作为礼物赠送。
夫妇俩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可是并没有和子女一起生活或者扒着子女不放,需要照顾。而是两人一起,把家打理的条理分明,把两人的生活过的丰富充实,还合作出了好几本书,我刚刚看完的就是其中一本《积存时间的生活》。书中描写的都是他们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诸如耕种土地,不用农药种植出好的蔬菜,把梅子酿酒,做成梅干等等。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平凡朴实的乐趣。
津端英子奶奶曾经解释过,之所以没有跟女儿们一起过,是因为考虑到长时间不在一起生活,如果突然勉强住在一起,大家偏好的食物和生活习惯都不一致,那会产生很多麻烦。而且她和老伴儿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习惯的是思考眼前的未来和快乐的事情,人生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美好,所以根本的考虑就是要和老伴儿一起走完这一生。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好的生活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都需要经过时间的变化而积存下来,幸福感也是靠时间累计出来的。就像老夫妇用落叶肥沃泥土,耕种出更好的蔬果,收获后又用落叶积肥,就像四季轮回流转,生生不息。在这时间的长河中,慢慢跟自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生命随着自然的变化,激发出惊人的生活智慧和能量。
即使你我没有可供耕种的一片土地或者园子,也可以用心,用时间慢慢积累出好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