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与图财害命
20190402
救死扶伤,或是虚言,不是没有,只是并非全部,更多的应该是图财害命,这样说也非妄语,确是事实。
医院的分类
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的规定,医院分为三级十等。分析医院分级标准和评定办法,更多关注的是可量化的硬件设施,对医生的表述少且模糊,而医院的关键是什么呢。就像梅贻琦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那么医院呢,大楼、床位、设备,并不代表医院的水平。
疾病的分类
疾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和我国卫生部《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进行分类,这些分类定期修订,这项工作是疾病分类学的范畴。
疾病分类按照人体的组成,脑、眼、耳、鼻、颈、皮肤、胸、背、胳膊、手、腹、男性股沟、四肢、腿、脚、臀、腰、全身、女性骨盆等,逐一进行分类,每一项目下,又有详细的分支。
然而,疾病是在医疗过程中所遇见的,但是并不是每种疾病都有良好的对策和解决的办法,换句话说,有些疾病并不可治愈。
总体而言,我以为疾病的分类,还应该以其结果进行分类。大体上的,应该有致命的,和不致命的,这两类的疾病所占比例不同,致命的疾病不会是多数。还可以有一种分法,就是已知的疾病和未知的疾病。所谓的已知和未知,是指对病理和病理的控制是否明确。还有一种分法,就是功能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
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人们没有完全控制和治愈所有疾病的能力,对于一些疾病,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病人的分类
有明确文字规定的,是指急诊病人的分级,通常是四级三区,是以病人的病情为依据的,但是现实中的病人,除了病情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其中经济实力是关键的一项,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病情的影响。
就医的时机
对于疾病而言,其治疗的效果,与就医的时机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够在最佳的时机得到治疗,这里面有几个因素,现在关键的因素恐怕是经济实力。
任何疾病都是有征兆的,不同群体的人对于这些征兆的反应并不相同。一些人对此非常敏感,稍有异常,就会有所觉察,然后就去医院就诊。另外,还有一些人,是否注重自身的健康,定期进行体检,这样也会在疾病初期,就会能够察觉到,因此这些人可以在疾病出现的初期就得到治疗。然而还有一些人,对疾病并不敏感,往往是在疾病已经严重,而无法抗拒的时候,才去就医,可以想象,会有什么后果。
这两部分人的典型差别,是实力。实力的体现是金钱和时间。
分析至此,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 医院是分级的,虽然其依据以可见的物为依据,但是也反映了不可见的,就是人,以及人的水平,也就是对于医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水平。
☆ 不同等级的医院,其医生的水平不同,有差异。
☆ 高等级的医院是少数的,低等级的医院 是多数的。
☆ 由于医学理论的局限,必然存在一些疾病,在现时是无法治疗的。
☆ 疾病是有分级的,有些疾病是功能性的,不致命,有些疾病是系统性,是致命的。
☆ 疾病的发展是有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病程,治愈的效果不同,初期的病程容易治疗,末期的病程不容易治疗。
☆ 病人是有差别的,不考虑疾病与身体的关系,只是经济实力的因素,就足以把病人划分成三六九等。
☆ 有实力的病人是少数的,普通的病人是多数的。
依据上述推论,必然可以进一步推演出下面的判断。
☆ 有实力的病人,能够在疾病的初期发现病情,并能够去高等级的医院,获得好的医生的救治,使得疾病得以控制和治疗。
☆ 多数的病人,是在疾病的中期或晚期发现病情,并且只能去次等级的医院,被次等级的医生救治。
由此,必然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个这样的结论:
☆ 必然存在一些疾病,在一定的病程阶段,而使得一些等级的医院无法控制和治疗。
说到这里,想起了《扁鹊见蔡桓公》,文中所说的,或许可以借鉴。扁鹊为一世名医,且在公元前三百年,就对疾病以及疾病的进程有了如此清晰的认识,而且知道可为与可不为的时机,对比当下,不免又可以得出更残酷的结论。
☆ 对于疾病的控制与治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异于图财害命。
行文至此,我想已经分析和说明了我的理论,只是缺少一些实证,其实有些实证并不比罗列,随处可见。因此说,救死扶伤无非是浪得虚名,而图财害命才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