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名门余荫
齐鲁自古出豪杰,刘罗锅的祖籍就在连山临海的山东诸城,这里山青水美、物产丰富,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刘家是诸城望族,书香门第。
据说乾隆年间,某年春天,乾隆南巡,经过山东济南府。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沿着林荫大道向前行进,走到道路尽头,一座古朴典雅的庄院出现在眼前。乾隆近前观看,只见院落齐整,院门庄严,门旁有一副对联:“心为大清,不要管刘姓何姓;志在报国,何必分汉人满人。”,横批写道:“天下第一家”。乾隆帝顿时觉得此门联气势不俗。他怀着好奇的心情,叩开了这户神秘的大户人家.....
经过询问,乾隆方知这原来是诸城刘家,就是刘罗锅的老家。传言刘家共出了80位翰林学士,3名新科状元,12位宰相,“天下第一家”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天下第一家”虽是传说,但是刘家确实名门相府,世代为官。
刘罗锅本名刘墉,也是个传奇人物,清代有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大加颂扬,近年来的影视剧、清宫剧又让刘罗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以说他的知名度在清朝大臣中是最大的一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刘墉能有如此名气都是他父亲造就的。
刘墉虽然博学多才,但是科举考了很多年,连举人也没有考中,由于父亲功高,乾隆就赐了他一个举人出身,他才得以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踏入仕途。他后来能够担任礼部尚书,也与他的父亲有关。可以说他的官场晋升,是其父亲的余荫所致。但是他善于为官,聪敏善变,最后官至宰相,纵横官场五十年得以善终,则完全是靠他个人的能力了。
02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命刘统勋前往新疆巴里坤和哈密,勘察驻军情况,刘统勋到达巴里坤后,阿睦尔发动叛乱,进攻伊犁,伊犁将军班第被杀,朝廷没有接到奏报。定西将军永常选择撤退,形势非常危急,为避免更大损失,刘统勋上书请求撤回巴里坤守军到哈密,集中防守。乾隆大怒,指责他置班第于不顾,下令将他和永常一同治罪。
此时刘墉刚中进士不久,受父亲牵连,也被逮捕,等候问斩。刘墉刚入仕途,就不明不白,差点成为刀下亡魂。幸好乾隆及时醒悟,说,“永常作为将军尚不知死战,仓皇退却,又怎能怪罪刘统勋呢?”于是宽免其罪,父亲被释放,刘墉也恢复了原职。
不久,又遭遇第二次劫难,刘墉升任太原知府,为官勤勉,清廉奉公,及时这样,还是栽了个大跟头。其辖区阳曲县县令段成功,贪得无厌,在任期间导致财政亏空几万两,多数被段成功中饱私囊,据为己有。刘墉得知后,向巡抚进行了如实汇报。但是官官相护,此事被压了下来。似乎一切恢复了平静,大家相安无事。后来,段成功升为苏州管粮同知。
怎料不久之后,段成功敛财事情被江苏巡抚揭露。刘墉也被牵扯入内,乾隆得知后说,“刘墉系亲临知府,并不揭报亏空,通同容隐”,下令革职查办。段成功和刘墉等因此均处斩刑,乾隆又觉得于心不忍,看在刘墉父亲的面子上,饶了他一命,将他发配充军。第二年刘墉刑满释放回京。
有了这两次的沉痛教训,刘墉真切的感知到仕途险恶,从此更加谨慎。后来混了四十多年,终于当上了协办大学士,也就是名义副宰相。但是因为言语不慎、说漏了嘴,还是丧失了“扶正”的机会。
乾隆五十一年,大学士梁国治去世,按理,该缺位应由担任礼部尚书的刘墉增补,就和他父亲当年一样。为此乾隆还找过刘墉谈话,说现在大学士稽璜年老体迈,如果他请求退休,朝廷只能批准。刘墉听到后,一时得意,居然告诉了稽璜。乾隆得知后大为生气,痛斥刘墉这是对官位求之若渴,谋夺大学士职位的吃相太难看。于是改变主意,改立王杰为大学士。
第二年,刘墉代表乾隆主持祭祀典礼,因少拜了一揖,被人参了一本,差一点又丢了官。除此之外,刘墉还有几次因故被降职训斥,仕途极为不顺。这其中固然有封建官场的黑暗,也和刘墉的性格分不开。他聪明绝顶,却又生性耿直,有话就说,口无遮拦,容易招致君主和群臣的不满。
03 为官之道
曾国藩曾言,聪明的人往往有显露的毛病,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人在官场是要吃苦头的。只有学会了“龙蛇屈伸”的本领,才能一帆风顺。刘墉经过多番波折后,终于对官场有了不同的认知。
尤其在此之后,刘墉变得缩头藏尾,办事模棱两可,开始做一个糊涂的人。为此他也招致了乾隆的多次批评。实际上,这也是他在乾隆晚年,权臣当政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虽然使他没法获得高升,却也让他得以自保,是自己免受权臣的迫害。否则以他的刚直的个性,同和珅斗下去,失败的一定是他自己。
嘉庆继位后,刘墉又振作了起来,他先是上书参和珅,扳倒了这个大贪官。后来还为漕运、吏治出谋划策,四处奔走。此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不知疲倦,有始有终,与乾隆晚期的刘墉判若两人。这是封建官场的悲哀,却也证明了刘罗锅的过人之处。
晚年曾国藩看刘墉的书法真迹,评价道:“阅刘墉《清爱堂贴》,其起笔多师晋贤王羲之,用逆蹴之法,故能藏锋”,这里的藏锋说的是书法用笔,其实何尝不是为人做官之道呢。做人做官更离不开“藏锋敛迹”,官位越高,越是如此,这恐怕是曾国藩偏爱刘墉书法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