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4 关于非理性情绪,“要做就做好,要么就不做”的反思。

       女儿上六年级面临小升初,但是在寒假期间,她决定要去上语言表演的朗诵课,我支持了她。看着孩子每次上完课回来,蜻蜓点水般的练一下就算完了,自己在心里总是觉得有那么一丝不满意。总是默默的在想,花费了如此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既然要做,就要努力做到最好。似乎是要拼了才行,所谓拼了,应该就是放下其他一切娱乐,头悬梁锥刺股的才算是尽力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已经融入我们的价值观。

        平时和朋友在一起,经常会笑谈,不论有什么兴趣,上一个兴趣班,就扼杀一项兴趣。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无非是兴趣班的老师认为,因为家长花了钱,所以就得给家长拿出一个结果,最终展示给家长看,而不是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有快乐成功的体验。

        无论目标再怎么伟大,长期坚持同一件事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过程中没有快乐,我们便难以持久的坚持目标。对于光明未来的预见,通常只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我们行动的动机。(《幸福的方法》)

       很多人都会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幸福的方法》)

       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追求目标,而把过程作为一种手段,无视过程,并且毫无快乐可言,那么孩子早晚会放弃对目标的追求。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承担任务的难度需要和孩子的能力相匹配,难度过大而孩子所掌握的技能不足时,孩子会感到焦虑,相反,技能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孩子就会感到乏味。其实孩子天生有一个完美的平衡系统,如果不被外界所破坏的话,孩子很容易处于一种平衡的自我寻求幸福快乐感觉的状态。

        家长焦虑时责怪孩子不知道着急,不懂得轻重。家长受到压力时,随即会转而指责孩子,将压力转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孩子的这个系统会逐渐失衡,变得像大人一样,会焦虑,会自责,会抱怨。

        应该是意义在于过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