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建国路小学郑炜娜
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只是个例子”。吴忠豪教授说:“语文教师要学会用课文来教语文”。崔峦老师也多次在讲座中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些观点,广大语文教师早已屡见不鲜,也深表认同。 理论上接受容易,但在课堂教学中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特别是和内容分析说再见,不分析课文内容语文课教什么?
今天听了建国路小学仁厚分校杨倩老师所讲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带给我深深的思考,我感受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们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杨倩老师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有三年多的教龄,是碑林区的教学新秀,思维活跃,表达清晰流畅,是陕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材生,有着较高的个人素养。今天杨老师上的是一节家常课,连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任务。这两节课,杨老师可以说是扎扎实实教课文,认认真真讲课文,在看学生呢,安安静静努力听,随声附和配合好。我想这样的现状不是个例,也不仅仅出现在杨老师的课堂,许多老师穿着新鞋在走老路。究其原因,不是老师不认真教,不想教好,也不是学生不想学,不愿意听,而是我们老师真的不知道,除了教课文,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教学目标如何取舍?如何围绕目标来设计语文教学过程?习作教学单元的讲读课文到底该抓什么?下面是听课后的几点感悟。
一、目标是纲,要有针对性
一堂课既要考虑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要抓好字词句段篇,方方面面都想抓,但最后却什么也没抓到。确定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靶向要准确,手法要多样。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既要看课文的特点,又要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综合考虑,要有所取舍,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2点.一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二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所以这篇文章不等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方法,指向写作方法的学习,为本单元的习作写游记做铺垫。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如下设计:一、学习本课六个会认的字,15个会写的字,理解词语突兀森郁 ,蜿蜒。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其中2和3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回顾杨老师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五分钟的导课,17分钟的字词检查学习,18分钟的顺序梳理。第二课时用了35分钟的时间来学习景物的特点。两节课的教学还是仅仅停留在教课文的范畴中,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却恰恰忽视了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作用——用课文学表达方法。显然,老师的教学目标有所偏离,穿着新鞋在走老路。讲课中,什么是溶洞?什么是孔隙?外洞内洞有什么特点?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课文内容的梳理分析上。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作为旁听者只听老师澎湃所言,试问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收获有几何?
内容的梳理要不要?当然要,但它不能作为一篇文章的重点学习,老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感悟作者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的,在写景物特点的时候,作者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细写孔隙?又怎么写出孔隙的窄小来?指向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这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前,首先要反复推敲教学目标,有效取舍,围绕目标设计流程,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有所得。
二、关注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
听了杨老师的课,从她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刚刚踏入讲坛的我,懵懂青涩,没有人指点,自己闭门造车,对于如何教语文,如何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没有太多概念。觉得语文老师朗读得好,讲得生动,课堂热闹就是一堂好课。记得一次公开课,从一位老教师手里获得了一份《猫》的优秀教学设计,我如获至宝,想有了优秀设计,我只要按它讲,就没问题。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结果呢?公开课成了我的表演课,教学任务成了完成教案,心里只有自己怎么讲,全然忽视了学生怎么学,课是顺利的讲完了,效果就不必言说了。那一次的经历,给了我重重的一棒,课堂教学,不只是老师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有效对话。
今天杨老师的课,可以说是扎扎实实从头讲到尾,老师讲的很辛苦,可学生是不是都学到了呢?非也。第一课时讲字词的时候,学生还能广泛参与其中,读一读说一说,到了分析课文的时候,学生基本已不再状态,因为老师的讲述对学生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课堂中缺少有质量的问题,缺少对学生活动的设计,缺少关注全体学生,缺少对学生的指导与评价,有的只是附和几声,有的干脆心不在焉,默默地等着下课。试想,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如何得到训练发展?能力如何得到提升?老师为什么就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
感受孔隙的狭小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这一部分,完全可以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批注,交流感悟,体会写法。这样设计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1)你觉得双龙洞的哪一个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最吸引你?为什么?
(2)你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孔隙的窄小,画出来,批注出自己的感受。生默读勾画批注
(3)交流感受,预设
A.船窄,只能一个人平躺着。
思考:写孔隙为什么要写船?体会衬托,明确设问,男女生读出设问。
B. 为什么要写肩背臀部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我觉得这样写太啰嗦,你认为呢?
比较句子
我整个身子贴着船底。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挨着船底。
C. 眼前昏暗,感觉挤压,是写出了视觉与感觉,什么时候你也有这种挤压的感觉?如:看3D电影,做过山车等。挤压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觉?读出感觉来。
(4)回顾作者是如何把孔隙的窄小特点写得让读者身临其境?
引导学生感受,抓住感受深刻的景物,重点写出特点,可以把自己的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融合起来写,让读者也能身临其境。
这样的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再启发思维,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引向深入。
一堂好课,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关键要看学生悟到多少,提升了多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发展,课堂生成,疑难问题,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才能让课堂学习真实发生。
三、专业成长,自己培养自己
的确,对于一位从教三年多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学的漫漫长路才刚刚开始。经验的积累,学情的把握,教材的研读,教育的感悟,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积淀和个人的努力的。
对于一个初入职的老师来说,成长不仅意味着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职业信仰的不断增强。
李镇西老师说“自己培养自己”,要自己培养自己,首先需要一种直面自我勇气,问问自己,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是我追求与热爱的职业,如果选择了,那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努力做一名出色的教师,让自己的价值与梦想得以实现;要自己培养自己,还需要阅读经典,需要靠近“高人”,在书籍中获取知识,与高人相伴同行;要自己培养自己,更需要耐住寂寞,长久地深入、深入、再深入,沉潜、沉潜、再沉潜,在书本中,在写作中,在教室里,在学生的心中,开出一朵朵芬芳的花,一朵朵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