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士比一般人更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沉思以及训练自己,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闲暇。 — 叔本华
像高中那样一上课就是半天,一自习就是一小时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没有半天或者一小时这种奢侈的大块时间可以用来看书学习了。哪怕是重度手机癌,除去解锁和锁屏的时间,用来阅读的其实也就是那么一个小时。
关键是,这仅有的一小时还不是你坐在课桌前安安静静自习的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可能是你等车的五分钟,你蹲坑的五分钟,你工作忙里偷闲的十分钟……
这些小块小块的时间里,你可能处于什么一种环境在阅读呢?可能有熊孩子在身边哭闹,可能同事老板时不时跟你搭两句话,可能你这篇还没看完又有了更有意思的推送…
这是碎片化阅读的第一碎:时间被打碎。
《神雕侠侣》中周伯通在和小龙女被困时告诉小龙女“我平时无聊时就喜欢左右手互搏”小龙女不解什么是左右手互搏,周伯通说就是左手画方右手画圆。
姑姑当时就画成功了…
这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记得当时为了这个神功我还真的苦练了好久…然而从那时到现在我也没能像小龙女一样左右画方右手画圆。长大了才想通小龙女能画出来肯定只是影片的拍摄手法,那两根竹条肯定不是李若彤一个人拿着的嘛。
没人可以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因为大脑不能一心二用。
阅读和打岔就像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二者不可兼得。这是大脑的特性:无法多任务同时进行。简单点说,专心阅读的时候,可能有车朝你开过来你也不会躲避,而一旦噪音引起了你的注意,哪怕你有意识地拉住自己的注意力,你也会对眼睛扫进去的字毫无印象。
你会满脑子都在分析:
哎,好烦…
这噪音是什么?
这噪音怎么这么响这么烦?
制造噪音的人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
…
时间被打碎,阅读便没了思考
或许有人觉得一边阅读一边开开小差好像也没什么,其实这样纯属浪费时间,读也没读进去,聊也没聊开心。读书打岔时大脑是这样工作的:阅读状态—退出阅读状态—进入打岔的状态—退出打岔状态—重新进入阅读状态。大脑不停的在阅读和打岔之间来来回回切换有什么弊端?
状态的切换需要时间。大脑切换到前一个工作状态时可能需要半分钟或者一分钟去回忆之前进行到哪里了?有怎样的具体印象?也就是说,你放下噪音重新去阅读的时候,首先就要花时间去回忆刚刚的阅读状态。本来就五分钟的阅读时间,若一半都用来切换和回忆了,碎片化时间阅读的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毫不在意阅读的时间被打碎的人,阅读更像是缓解大脑信息成瘾的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刷手机这种动作更像是为了把进度条拉到底而不是为了磨砺思想,所以他们会对越来越长的信息越来越不耐烦,稍微长一点就要开启扫读模式。
知识点被打碎,阅读不成体系
任何一门学问:历史,数学,文学,建筑,艺术,哲学…都是一门庞杂精深的学问。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每一门学问都像一棵大树,几根粗壮的树枝是这个学科大的研究方向,主要的枝干上又可以延伸出更多更加细分的领域来。知识点就像是附在各个细枝末节上的树叶。
碎片化阅读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它无法构建体系。
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或许可以呈现给你任意一门学问里的任一知识点。毕竟网络共享已经高度发达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各种经典书籍和各个领域大师们的宝贵经验。但是它最大的坏处也就在于它提供给你的知识点数量太多种类太杂,且不教你怎么将它们编织成一张知识网。
碎片化阅读可以给你任意一块拼图,却不告诉你你到底要拼一幅什么图。而这一整幅图的样子,就是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什么呢?就是随便给你一个词汇,比如“梦的解析”,你知道它的鼻祖是弗洛伊德,知道它的研究背景是什么,知道它曾经解决过社会的什么问题,知道它能如何应用到你的生活中,比如你感到嫉妒的时候是什么心理在背后作祟…
直观点“看”就是,假如你戴上x教授的大脑监测仪(瞎编的,不知道叫什么),每当“梦的解析”这个关键词出现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有一片区域亮起来。这是一大片相互连接的神经元,也就是你的知识体系。提到关键词时,被同时激活的神经元有多少,你的知识体系就有多完善。
一群神经元同时被激活,意义是什么?这就是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和我们的思考方式差别之所在。思考的本质上是用自己已知的东西去证明未知的东西,已知的部分越多,通往未知的手段也就越多。提到同一个问题,知识体系完善的人可能从ABC三个方面去看待问题,而不具备知识体系的人则只能通过A一个方向去看待问题,这就是思考深度的高低。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学生面对同一道数学题,大学生能想到的解题方法肯定比高中生要多,因为他肯定学过高中生没学过的数学方法,他脑中拥有高中生没有的神经元路径。
完善的知识体系如何构建?
知识体系的建立,依赖大量的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概念:针对一个阅读主题,尽可能多地,全方位地去阅读与之相关的内容。简单粗暴来讲就是假如你想了解秦始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所有一切有关他的资料全都拿来读。还是以“梦的解析”为例的话,要想系统地了解这个概念,光读一本《梦的解析》是不够的,你需要更深入的去阅读弗洛伊德的其他相关著作,和他同时期的其他心理研究者的著作,与他观点相悖的人的著作……
这样全方位的阅读,让你能站在近乎旁观者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梦的解析”,掌握它的一切细节,并在你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来,你的知识体系就建立了,每当“梦的解析”相关问题出现的时候,你所有读过的著作都会变成你思考的“原料”,你将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神经元回路去进行思考,你拥有了别人没有的BC路径。
而知识点碎片化的阅读呢?今天跟你谈历史,明天跟你聊经济,后天给你推送明星花边。或者同一个领域里东给你一个结论,西给你一个结论,没有起源,没有研究过程,只有一个赤裸裸的观点。
这些乱七八糟的知识来的毫无章法,你不去深入地验证、加工,就无法让它们产生记忆,也就是在你的脑中形成稳定的神经元连接,只能看过一遍就遗忘。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人,不要说构成知识体系了,脑子里装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结论都还是别人的。
互联网这一信息渠道太发达了。各种信息像是开了闸的洪水势不可挡,各种手握资源的信息达人也像是冲破了封印,百家争鸣。读者像是饿了三天的饿汉被带到满汉全席前:不知道如何选择。
于是有人今天学思维导图,明天学健身,后天学时间管理,什么与社会接轨的有用的技能都想揽在身上。什么主题阅读,早就已经抛到不知道多远的身后去了。
有句话叫:you can be anything, but you can’t bee everything .
放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里,这真是一句警世名言。要知道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贪婪,每天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就那么多,什么都想学,只能是个半瓶子醋。若是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就踏踏实实地进行这一领域的主题阅读,去深耕。
碎片化阅读时代需要读者做出选择。需要读者可以压抑自己那颗看到文字就想扫视的心。
微信公众号【千问千寻】
思考,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