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大棚栽培草莓病害?种植户不必苦恼,找对方法轻松解决

大棚栽培草莓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黄萎病等。


1、灰霉病:发病适温为15~25℃、相对湿度90%以上,草莓开花期至采收期最易发生。阴雨多、光照弱、湿度高时易发生。

症状:以危害花器和果实为主,也能危害叶片。花器染病、花萼上出现水渍状斑点,后发展成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并蔓延至子房和幼果,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层。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期,从柱头侵人产生水渍状,后形成淡褐色病斑,最后果实软腐,产生灰霉层,果实易脱落。叶片染病,症状与花器基本相同。

防治方法:深沟高畦,地膜覆盖,加强棚内通风降湿,及时清除病残老叶和病花、病果。发病初用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 000~1 500 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白粉病:发病适温为16~25℃、相对湿度80%以上。通风不良、密度高、氮肥施用过多或长势较弱时易发生。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先在叶背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扩大为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斑。严重时,白色粉状霉层布满整张叶片,叶片卷曲直立,叶色褪绿、变黄。果实染病初期在果面产生少量白色粉状小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厚粉斑。果形小、无光泽、口味差,失去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合理密植,高畦深沟,地膜覆盖,加强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老叶、病果。发病初用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 000~1 500倍液、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12%晴菌唑EC2 000倍液、4%朵麦可SC1 500倍液交替防治,每5~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炭疽病:发病适温为28℃左右,以7~8月份高温期危害苗期为主。草莓长势较弱时易发病。

症状:在葡匐茎、叶片上产生黑色凹陷病斑逐渐扩大至茎或叶柄的四周。湿度大时病部会产生霉斑,茎与叶片极易折断,直至凋萎枯死。根茎部染病,植株整株枯死,根茎部外侧变成褐色。

防治方法:繁苗田选择水旱轮作,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田块,高温季节采用避雨遮阳育苗,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多氧清水剂600倍液4%朵麦可SC1 500~2 000倍液交替防治,每7天1次,连续2~3次。

4、黄萎病:在连作田块易发病。

症状:发病初下部叶片叶脉间产生淡黄色斑点逐步发展至半边或全叶变黄,初期病叶白天萎蔫,傍晚恢复,叶色由黄变褐,叶缘向.上卷曲,直至枯死脱落。病害向上发展,可以至全株萎蔫。发病植株矮小、果实小而少,内部有褐色条纹。茎基部腐烂,茎和根部维管束变成褐色和棕褐色。

防治方法:与水稻轮作1~2年以上、增施有机肥,及时拔除病株销毁。发病初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7~10天灌根1次,连续2~3次。

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