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指引

思想政治教育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在少年儿童筑牢理想信念、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漫漫长路中,闪耀着不可或缺的光芒。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由此可见,欲做好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握科学的方法这把 “金钥匙”,精准契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内容要求巧妙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思政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予以高度关注。早在 2014 年,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 “六一” 国际儿童节活动时,便提出了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十六字” 要求,即 “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十六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恰似初升的朝阳,朝气蓬勃,他们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因此,我们务必牢牢把握总书记提出的 “十六字” 要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精心教育引导亿万少年儿童,使其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知识教育的关键所在。它并非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致力于引导教育对象深刻理解并认同教育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并将其积极践行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记住要求” 是 “知” 的基础。只有让少年儿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于心,才能使其真正入脑入心,为后续的践行筑牢思想根基。就像在学校的晨读时光,孩子们朗朗上口地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声声诵读中,这些内容逐渐在他们心中扎根。“心有榜样” 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为知行合一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参照和强大的动力源泉。榜样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能够像磁石一般,吸引少年儿童主动去模仿、去实践,促使 “知” 顺利转化为 “行”。在这个过程中,少年儿童还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比较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 “知” 的理解。比如,当孩子们听闻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故事后,便纷纷以雷锋为榜样,在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对善良、奉献等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小做起” 则是对 “行” 的具体指引,它鼓励少年儿童将 “知” 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一举一动的反思里,逐步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一个小小的善举,如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主动为老人让座,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涓涓细流,汇聚起来便能成就高尚的品德。“接受帮助” 在 “知行合一” 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少年儿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此时,老师和家长的建议与指导就如同及时雨,能够助力他们更好地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从 “知” 到 “行” 的有效衔接。当孩子在与同学相处中遇到矛盾时,老师耐心地引导和教导,能让孩子明白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践行友善的价值观。

少年儿童犹如各具特色的花朵,有着多元化的成长背景、差异化的认知特征以及动态发展的心理行为规律。这就如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了一道道复杂的谜题,需要我们用心去破解。只有遵循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 的认识论规律,通过 “教育实践 — 认知深化 — 改进实践 — 认知升华” 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引导少年儿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从最初的初步感知,精心培育成自觉行动的参天大树。“记住要求” 并非要求死记硬背,而是要巧妙地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孩子们行为的规范和判断的标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有榜样” 通过树立具有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的先进典型,利用榜样具象化、情感化、场景化的示范作用,引导少年儿童实现思想品德的内化与外化的完美统一。学校可以定期评选 “校园之星”,让身边的榜样激励孩子们不断进步。“从小做起” 强调尊重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引导他们在每一个小小的善举、每一次遵循要求的微小行动中积累量变,最终实现质变,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有效攻克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而 “接受帮助” 则是让少年儿童在接受他人帮助的过程中,解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进一步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犹如智慧的宝库,为我们照亮了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这四个方面紧密相连,宛如一条完整的链条,既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如何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式推动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成长和全面发展,又巧妙地将严肃说理与亲切说教相结合,堪称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以及语言艺术的高度统一。少年儿童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匮乏,对于深奥、严肃的大道理和宏大叙事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必须因材施教,讲究教育策略。可以借助语言的魅力,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编织和形象贴切的类比启迪为桥梁,采用寓教于乐的引导方式,把那些高深难懂的道理用简单明白的方式娓娓道来,说给少年儿童听。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从枯燥的文字中 “活” 起来,转变为鲜活、可感、贴近生活的存在,让少年儿童能够轻松理解并积极践行。比如,在讲解爱国精神时,可以通过讲述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爱国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 “十六字” 要求时,也敏锐地指出了当前少年儿童价值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针对部分少年儿童喜欢攀比吃穿、车接车送、父母工作等现象,总书记明确指出 “这样就比偏了”,并倡导 “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针对部分少年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劝导的问题,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教导 “少年儿童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帮助。不要嫌父母说得多,不要嫌老师管得严,不要嫌同学们管得宽,首先要想想说得管得对不对、是不是为自己好,对了就要听”。这些重要论述切中时弊,既及时回应了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又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它能够引导少年儿童将目光从物质的攀比中移开,投向那些真正具有优秀品质、能够代表正确价值观的人物身上,逐步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价值观,真正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 “十六字” 要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方法论内涵。10 多年来,教育系统以此为指引,在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广袤土地上辛勤耕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发挥,实践育人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也逐渐形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下,少年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多样。这既彰显了技术赋能下新生代的蓬勃成长活力,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诸多新要求、新挑战。在这新形势下,我们更要紧紧把握 “十六字” 要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为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精心营造有利条件。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培育美好心灵、树立远大志向,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成长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