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克服“干货饥饿症”。“干货饥饿症”表现为:收藏了一堆材料没看,但继续囤积;听到某个新概念、新名词、新领域,觉得周围人都在说,唯恐自己落伍也要去追,哪怕对自己的未来和成长并没有帮助。克服“干货饥饿症”的办法是养成反省的习惯,了解自己需要学什么,不需要学什么,要对自己的进程时刻观察,适时矫正。另外,要用对待手机流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不能让过多“干货”占用我们注意力的流量和学习的内存。对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要么学进去,要么删掉,不要收藏着做个“缓存”。对可能有用或可能没有用的东西,就不要过多占用注意力。
其次是“求知”应逐渐让步于“求解”。方柏林认为,知识可以分为脑子里的知识(knowledge in the head)和世界上的知识(knowledge in the world),有些知识一辈子只用一两次,就没必要花一两年时间去学习,这些知识其实只是信息而已。对于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求知”应逐渐让步于“求解”,也就是你带着解决具体问题去学习,不管是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哲学问题。这样,你的学习会踏实得多。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你会发现有的知识需要记住,而有些知识就可以放在别的地方,需要时再调用。
再次是要学会“亲自”看书。方柏林鼓励大家亲自看书,他认为看书应该有一点庞杂,不能坐井观天只看自己的领域。同样的事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融会贯通,让我们能够不断总结,并在接触和应用中微调。不过,他也强调,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结论,挪到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也许会形成熟悉的幻觉,“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我们还要注意人是会目空一切,看不到新的问题、挑战和机遇。
最后是寻求终身学习之道。方柏林认为,从范围上,学习本应脱离学校的围墙,诸如“家务、打工、作息、户外活动”等都是学习。“终身学习者”需具备哪些素质呢?在他看来,能时刻反省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管理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清晰了解并驾驭自己的情绪,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做到这些就能实现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