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学过《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当时从蚂蚁勤劳,蝈蝈懒惰的角度进行解读,希望小朋友养成勤劳的品格,避免好逸恶劳。近期我正好在阅读《高纬度思维法》,作者细谷功换了个角度进行解读,并提炼出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让我耳目一新。笔者也凑个热闹,也换个角度解读下。
从我看来,蚂蚁思维 vs 蝈蝈思维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不同。蚂蚁是在满足现有生活的物质后牺牲当下的休闲,继续拼搏奋斗积累食物,应对未来食物相对短缺的冬季;而蝈蝈则是及时行乐,不关注未来的生活状况,不积累,活在当下,潇洒自如。
那么,为什么自然界会有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呢?当我了解到他们的寿命后就明白了,蚂蚁的寿命一般在2年甚至更长,而蝈蝈一般只有5-7个月的寿命,无怪乎两者选择不同的行为了。当然寿命和行为模式选择可能互为因果,这里不作再深入讨论。
诚然,从一般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偏向于蚂蚁的思维,要确保自身能有充足的资源应对未来。毕竟人类的寿命远远长于蚂蚁,规划未来似乎显得理所当然。可是,近两百年来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超出了前面数千年的发展,也发展出很多生后情境下,“生命”并没有那么长。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一段感情的时间、在一座城市生活的时间、一份工作的时间,已经远远没有过去那么长久,随之而来的是大家行为模式的变化。
据报告,95后平均7个月离职,从数字上逼近了蝈蝈的寿命。所以可能很多95后的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会偏向于蝈蝈思维,在工作中更自我,更关注自身当下利益诉求,因而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谷歌、facebook式的弹性工作制。
然而传统的管理者依旧按照管理“蚂蚁”们的方式进行管理,双方在观念上发生冲突,互相看不对眼。
未完待续。
以下是《蚂蚁与蝈蝈》课本原文:
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