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号:思想的隧道
这两年知识服务、知识付费非常火,其实在90多年前就有一群这样的知识服务者,他们致力为普通大众传播各类知识。他们中有叶圣陶、陶行知、夏丏尊、朱光潜、丰子恺……
稍微深入一下,便会发现那时的知识服务与现在流行的知识服务有很多相似之处。
形式相似。例如朱光潜的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最初发表在夏丏尊的杂志《一般》上。夏丏尊说“《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而这十二封信是该杂志最好的收获。在读这十二封信时,下意识会想到吴军的专栏“硅谷来信”,两者都是以书信体来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人生阅历、经验教训等。若说有不同,就是朱光潜的仅有十二封,可能是每月一篇登在杂志上,而吴军的则是一天一封,发在手机APP上,后者的产出更大。
内容相似。仍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这些信中谈读书、谈写作、谈艺术,指导青年选学校和选专业,甚至还谈情感困惑等。这些内容也是现在知识服务商们热衷的内容。
受众面临的困境相似。现在的知识服务商们最被诟病的是说他们把知识给碎片化了,让知识变得象快餐,吃过之后没什么营养。其实这个问题,90多年前的青年们都已经体会到了,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朱光潜在第十一封信《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讲他在卢佛宫看《蒙娜丽莎》时,看到一群美国游客,蜂拥而来,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由此联想到,“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别的不说,就是看《蒙娜丽莎》时也只像看破烂朝报了。”进而他说,随着科技进步,困难日益减少,人类也越来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事情时越来越轻率,不肯再下苦功夫,所以大的成就也就越来越少了。
他对当时青年的衷告,对我们讲仍不过时。我们在接受便利的知识服务时,更应多一份警醒,当有值得深入下去的领域时,不能仅满足于快速地“听了一本书”,要下大功夫,好的话,要找到原著来啃,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广泛涉猎固然重要,但在一个领域内的持续精进,也不可或缺。
下面,谈一下我从这十二封信中的获益。
关于读书。
读书可以成为闲暇时寄托心神的嗜好。我们现在的生活被手机分割得太过于碎片了,在碎片之中很难寄托我们的心灵。读书学习好象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精读要比泛读更要。凡值得读之书,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速读,掌握大概;第二遍要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并且要做笔记形成自己的意见。
关于抑郁。
改善抑郁情绪应多“动”。我身边有亲人是抑郁症患者,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不愿意活动,甚至不愿意动。李笑来曾经也得过抑郁症,他自救的办法是多“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接触世界,当然先要走出去活动。这一点上两位老师的看法是一致的。晋朝人陶侃,老了罢官还乡无事可做,就每天搬砖,可以说“陶侃运甓”就是最早的预防抑郁症的方法。
关于感受力。
感受力是创作的源泉。“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关于通识教育。
不反对职业教育,但应以宽大自由教育做根底。学问,要先能博大而后精深。
关于写作。
一流作者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作文需重视“临摹”,写生则需重视记叙文。
最后,借着“教师节”的契机,向提供知识服务的老师们致敬。同时,用朱光潜老师的告诫对享受知识服务便利的“同学”们做下提醒,我们不能成为“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