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无数高三学子和他们的家长进入了最紧张的时期,毕竟寒窗苦读十二载,谁都希望能搏出一个金榜题名的结果。
在很多人眼中,高考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感到紧张有压力自然很正常,但是我们知道,越是重要的时刻越要保持好的心态,心态很重要!有满分的心态,才能发挥出满分的状态。
其实,古代同样也有“高考”,而且古时候高考的难度还要远远超过现在的高考。这期节目,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古人高考有多难!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高考。
古人的高考,其实就是科举考试,科举是古时候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读书人想要进入仕途,就要通过科考,如果考上了,叫金榜题名,考了第一名,就叫状元。科考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高考,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唐朝科举考试,一共产生了状元一百三十九人;宋朝,一共有状元一百一十八人;明朝有九十人;清朝有一百一十四人。
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当中,一共产生了六百四十多位状元。想要当状元,得经历县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一路披荆斩棘,越过重重关卡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当然,古代的读书人只要能中举,就算熬出头,但是,你知道中举有多难吗?平均起来,每个省份都只有不到100人的中举名额,即使和现在重点大学的录取率相比,那也算是有天地之别,所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才会在中举之后差点疯掉。
除了录取率很低以外,古代科举的题目也难到超乎现代人的想象。从理论上来说,只要熟读四书五经,你就掌握了课本知识,但是一进考场你就会发现,即使倒背如流,也根本无从下笔。
如果非得打个比方来说明,大概就是:你背熟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但考的却是:请以红掌与清波的关系为题,写一篇两万字的政论,深度论述朝廷今后选人用人制度的利弊与改进方案。
您看,这样的试题,可比现在高考作文题的难度要高了无数倍,而且考试的时长也很长,有时候一场考试得持续好几天,宋代大学者沈括就曾在笔记中记载,由于科举考试的时间过长,而且不能和外界接触,导致很多考生只能喝墨水解渴,这也说明古代科举之难,比今天高考的难度远远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都说高考的心态很重要,那我们来看一下古人在面对比高考难十倍百倍的科举考试时怎样调整心态。先来讲个故事:
有个读书人到京城赶考住在一家客栈,客栈门口有很多摆摊算命的人。临考之前,这个读书人做了一连串奇怪的梦,梦到自己在高高的墙上种庄稼,梦到下雨的时候既穿着蓑衣还打了一把伞,还梦到自己和一个美女躺在床上背靠背睡在一起。
早上醒来之后,他就赶紧到门口找了个算命的先生解梦,算命听完之后连连叹气,说:你还是做好回家的打算吧,墙上种庄稼,是告诉你白费力气,穿着蓑衣还打伞,是告诉你多此一举,和美女背靠背躺在一起,这叫没戏,所以你这次多半只能无功而返。
读书人听完之后垂头丧气,收拾好行李就准备回家,这个时候,另一个算命先生把他叫住,还连声道贺说“恭喜,恭喜”!读书人问喜从何来?
对方答道:墙上种庄稼叫“高中”,穿蓑衣又打伞,叫有备无患,和美女背靠背睡在一起,是告诉你翻身的时候已经到了,这难道不值得恭喜吗?
读书人听完之后大喜过望,谢过这位先生之后信心满满地参加考试,最后果然金榜题名。
从这个故事咱们可以看到心态有多重要,如果听了第一个算命先生的话,这个读书人即使才学出众,也只能无功而返,而第二个算命先生的话,却让他重拾信心与斗志。
所以,除了紧张的学习和补课,我们更应该注重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战场上发挥出最好的实力,作为家长,也应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最后祝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都能有一个好心态、好状态、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