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媜的作品,应该是进读书会之后的事。在此之前,我好像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可见读书之少。
昨儿有幸又读了一篇她的散文《一袭旧衣》,而且还看到了她的近照。果然与我想象的差不多,有点儿毕淑敏的神似。
在我脑子里理解所读过的女作家作品,大多都是理性多于感性,而两岸的女作家,也有类似的分明之处,这也肯定与各自的文化背景有关。
悲天悯人的题材,岸上的喜欢写得悲情万分,喜欢把小人物的悲,硬塞进大时代的苦中去;而岛上的,就可能坦白点儿,让你舒舒服服的看她们自己的故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哪怕一件旧衣服,它当然也会悲天悯人,但是,它把人就是看作人,没有过份的矫情与修饰。
一袭旧衣?我起初在想为什么是袭呐?一件不是正常固定的搭配吗?难道岛上的国文用语竟会如此之大的差异?
读完,我才明白,袭可能喻示的一种过往!
那件毛料大衣,原本长至其母亲膝下,在去往娘家探亲的路上,以小女孩目光看到的大衣,已经只到母亲臀位,因为,它被裁下改缝样式穿在了小女孩的身上,而那条带着海浪声的小路,好像让母亲又找回了童年时的感觉,那条可恰恰是年轻母亲当年顶住压力寻踪爱情而奔远的路啊……
这样的文字的画面感,特别特别的强,只需稍稍动用一点想象力,我就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也特别的简单,镜头里也会特别干净,甚至群众演员只要请一条狗,一张渔网,两条停在海边随海浪晃动的简易渔船……
那渔船,带走了两个男人的命,而母亲只是用水泥铸成的鱼型插香――祭奠。生活依旧向前,困苦只字未提,但却可以想象那香烟缭绕后,一位年轻寡母的忙碌……
好文字值得去遇见,好书值得去读,也值得回味。
从前不读书,日子过得仓促,白岩松说得没错,不知道读什么书不怕,只要愿意读,书会带着你,去找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