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法的认识,在上大学之前对它不甚了解。甚至在很多场合,我也不能区分民法和刑法到底有什么区别。我看到电视新闻上播报的一些关于法律的案件,只是朦朦胧胧的有一种感觉,感觉他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但是自己却有不是很了解它。正如天地法则一样,太阳的东升西落,一年四季的轮回,总是默默的渗透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去接触不去体会,你有时候根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又确确实实的存在你的生活当中,并且在社会轨道偏离的时候修正,使之又回到正常的状态,从而维护社会运转的平衡。我想,这便是法律的作用,不仅仅是民法。
真正意义上对民法的了解是始于大学二年级,也就是这一学期对民法的学习。正如民法老师所说的,法学生都比较喜欢刑法和民法这两门课,原因就是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十分贴近,民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就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人的一生的各个方面。
民法,我最初对他的理解,就是我国的一本法律条文,民法总则。到大学之后知道他也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独立的逻辑结构和框架体系。自有他的一套独特的运行法则。下面就它的结构和体系上做一下我对它的了解。民法的基本结构 在民法总则的目录上写的非常清楚。民法总则分为11章,包括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附则,共206条。民法的基本规定当中给出了民法的定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民法基本结构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关于民法的主体方面,像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可以看出这是民法的主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项诉讼时效期间计算等等 ,这是对民法的适用范围进行的限定。
从民法的基本结构当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民法,她就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部法律。它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调节社会生活的一些民事纠纷。民法总则第一条这样写到,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条文清晰有序地规定了五个方面的立法目的。首先,它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及其他的一些合法权益。其次,它调整的是民事关系,并且只调整民事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最终目的是促进和实现民事主体间生活秩序的和谐。第三点就是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为此民法之下有各个部门法,例如婚姻法,物权法,债权法等。保护私人财产权。维护经济秩序,确保整个社会经济有条不紊的运行。第四点是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且弘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体现了民法的与时俱进。因为法律就是为当下社会所服务的,必须要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
民法的体系包括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权利制度和民事责任制度。是以具有民法典性质的《民法通则》为统领,具体包括:民法;所有权及相关财产权;知识产权;债权;婚姻家庭继承;市场经济主体;证券、期货、债券;海商;保险;票据;租赁;合同法,等十二大类。民法的体系分门别类,体现了民法调整的各类民事主体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制度。也充分展示了民法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这一特点。正是有了民法体系以及民法结构,才给我们学习民法,了解民法,提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框架,也对未来研究和发展名义法提供了便利。由于民法涉及的内容和方面庞大,一个清晰明亮的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最近看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当中,作者认为法律的产生是战争和冲突。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团体与团体之间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永远想胜过弱者,这是自然法则。再加上人类贪欲的无休无止,这一点也是人与动物上面不太相同的地方。动物解决了保暖问题,生存问题就没有其他的多余的要求。但人类并不是这样。人类满足了生存条件满足了温饱条件之后,他们还渴望拥有权力,渴望被人拥戴,尊重。达到这一切之后又想要追求长生不老,这一点可以从古代神话和我国古代一些皇帝追求黄老之术窥见一斑。这时候就需要法律来对这一切进行约束。
关于对民法的认识,我还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且朦胧的一种状态。就如透过一层厚厚的雾,去看清背后的纷繁复杂的多彩世界一样。通过这三个月的学习,对于民法的内容也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其内容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我在以后学习当中更加深入的研究。
很多时候我也在思考自己学习民法有什么用,毕竟当初高考选填志愿专业的时候也是在父母的参考之下选择学习的法律。现在我知道了,或许我是想为了实现让这个社会多一点公平正义,让这个社会多一些美好善良的一面,为了让我们祖国更加的强大,更加和平安康。这是学习法律以来老师让我认识到的。通过我自己的思考,我却想从更小的方面来表达我对学习民法的喜爱:“我想看遍这人间百态,并且参与其中。”我希望通过我自己一点点的力量,去对某些不好的方面,做一些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