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一到年末就焦虑,年初计划没完成,工作上加班多,生活中聚会多……一天到晚静不下心来,忙乱中又是新的一年。
现在,2016年只剩下最后一周了,这一次要不听小白的?
1 最后一分钟交卷,你会做什么?
读书时,小白是那种特别老实特别听话的学生,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而且努力做到尽可能的还原。(乖乖,幸好遇到的都是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不然就被带沟里了)
直到现在,我仍然清楚记得老师交待的“考场最后一分钟攻略”。
检查答题卡和答题纸的姓名、学号是否填写清楚、准确
检查是否有漏答的题目,无论会不会,不答白不答,万一蒙对了呢
检查所有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收好证件和文具
这个攻略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贯彻到实际行动中的却没有几个。
从小到大,我参加的考试次数早已数不清,有的我胸有成竹,有的我忐忑不安,有的早早答完,有的抓耳挠腮也答不出来……
但无论是哪一场,我都牢记老师交待的最后一分钟攻略,所以——
从来没有漏填个人信息
从来没有漏答题目
从来没有在考场丢三落四
而环顾考场四周的小伙伴,总能看到奋笔疾书直到老师扯走考卷的,总能发现有人落下准考证和学生证的,总能听到有人涂错答题卡冤枉失分的……
听到“最后一分钟”,正常人的反应是立刻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要么着急忙慌顾头不顾尾,要么索性放弃等待下一次机会。
我是到了后来的后来,才领会到老师总结的“考场最后一分钟攻略”的意义——
最后关头,避免重大失误比创造奇迹更重要。
想靠最后一分钟奋笔疾书拿高分?早干嘛去了呀?!
动动脚趾头就能明白,忙中出错的概率要比急中生智的概率高得多,交卷前改错答案的真人真事从小到大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最后关头解出难题的案例几乎没有。
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失误,而考场上损失最惨痛的失误莫过于——
填错信息,努力白白浪费
漏答题目,到手的分丢掉
丢三落四,赔了夫人又折兵
用好最后一分钟,做好收尾工作,给前面一学期的付出和几十分钟的考试画上一个句号。
2 最后一周,有哪些收尾工作要做?
现在,把一场考试放大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后一分钟就是年末的最后一周。
同样的,除非是策划已久的年底大事件,否则,仍然要把重心放到收尾工作上来,查漏补缺,避免重大失误,切忌慌张出手新领域,顾此失彼。
以工作总结为例——
第一步,梳理一年到头完成的工作。
无论大小,无论成败,统统纳入总结中来,统统打上个人的标记。有的任务虽然不出彩,但体现了工作量;有的项目虽然失败了,但总结的教训对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第二步,梳理一年到头领导布置的任务。
看看哪些遗漏的,赶紧补上,如果实在无法完成,至少也要做个60分。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个大家常常搞混的概念——
工作成果是加权平均,而不是加和平均。
很多人以为工作成绩是简单的加和平均,其它任务做到80分以上,有一项0分没关系。
残酷的真相是,工作成绩是加权平均,权重还不是由你说了算,甚至也不完全由领导说了算,会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所以,同样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把单项工作任务从80分提高到90分,远远比不上用来把某项工作从不及格提高到60分来得可靠。
第三步,梳理手头的各项事务。
完成的及时归档,未完成的做好节点标记。元旦三天假,没多久又是春节,把工作留到明年,一不小心就到鸡年了。
有没有发现,这三步和前面提到的“考场最后一分钟攻略”其实是一个道理。
忍不住分享一个笑话:
年关将至,建议大家赶紧把手里工作处理处理,总结总结,看看哪些是可以拖到年后的。
3 把时间当做朋友
你有没有想过,最后一分钟和最后一周, 它们和每个一分钟、每一周有什么不同?
从时间的长度和可能性来看,完全一样!!!
它们的不同完全是由我们自己赋予的。
相对论不仅存在于物理世界中,也存在于我们的心理认知上。年初和年末的一周总是过得比较快,而年中的一周总是过得比较慢。
还有一周了?着急,压力大,精神紧张,吃不好睡不安,工作中频频出错,完成任务就要大病一场或者猛玩几天。
还有一周啊?淡定,平常心,不紧不慢,该吃吃该玩玩,正常发挥超常发挥,完成任务仍旧与平时没什么两样。
尤其是完美主义者,一看到最后一周,“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症候又发作了,既然短短一周做不出90分,那就干脆留到元旦后再做吧,做个70分我都不好意思见人。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往往爱拖延,就是这个道理。文章是改出来,工作是修出来的,先做个70分怎么了,有时间再修成90分啊,没时间的话70分也达标了呀。别拿要求高作为拖延的借口!!!
倒计时可以是诅咒,也可以成为朋友,你选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