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陷入焦虑,难以自拔,一天中,会有很多时间处于焦虑中。
前一晚定好了闹钟,试图做一个在寒风中早起的人,第二日,却迷迷糊糊关掉了闹钟,沉入被窝。再睁眼,已经距离了闹钟时间过去四十多分钟,虽然不算晚,但心里的落差,还是会挑拨起我的焦虑:糟了,又起晚了,我不是个自律的人,balabala……
洗漱,煮咖啡的工夫,边打开新闻收听,内心仍然处于焦虑中。喝了咖啡,吃了煮蛋,坐到书桌前,开始一天的正经事,心情稍稍平复了下,但随即,又陷入焦虑——多件待办的事项一股脑涌进脑中,仿佛一扇通天的大门中,卡住了无数巨大的团子,难进难出。于是又平复一下心情,打开前一晚大致列好的计划清单。糟糕的是,即使有计划清单,内心依然慌乱。根据之前读过的“方法论”,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将待办事项列好,并逐一解决。但一眼看向我的清单,我觉得每一件事都有权优先被处理,于是我陷入多难境地。最终解决我这一焦虑的办法是——着手开始做。无论哪件事,先着手开始做,将自己浸入处理事情的状态中再说,果然,焦虑不知不觉消除了。
焦虑的又一次出现,是我上午进行第三项计划——写作的时候。到了计划写作的时间,但是打开WORD,头脑一片空白。焦虑是因为,我分给了写作这件事项宝贵的时间,但是,我却挤不出东西。约莫纠结了二十多分钟,期间做了无意义的事,比如依次打开网页看看数据,然后又关上网页,查看了一下手机的未读消息等。这些计划范围之外的琐事,无意间又电到了我的焦虑神经,于是我慌忙关掉手机网络,进入状态,比预计时间超出了半个多小时,完成了上午的写作计划。
午饭之后是午休。
午休,和午休后的咖啡,一直是我的两座大山。我素来有午休的习惯,但是午休以小憩二十分钟为宜,我却常常60分钟甚至90分钟后才睁眼,一杯提神的咖啡,让我到了半夜依然头脑兴奋。因此,上述两件事,我一直很苦恼,但我还是选择了午休。没错,睡了一个小时,比预计多了40分钟,依然一杯咖啡……
下午继续处理未完的事项。每完成一件事,我都会记下花费的时间,根据我的记录,从早上7:37起床,到下午15:59,我高效率处理必办事件的时间,加起来一共是180多分钟,当然,这只是截止到约莫一天的三分之二。可是,期间,我可以感知到的使用手机做无意义刷屏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
时间呢?于是,焦虑又起……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多做些事,我会试着打开手机的计时功能,以督促自己提高效率,合理分配、使用时间,但仅是摸索而已,问题仍是许多。
面对焦虑,我往往会先冷静几分钟,调整自己的心率,想想自己的焦虑背后的原因,然后列下计划,逼迫自己浸入到解决事件的状态中,此时,焦虑已经少了二分之一。待我发觉的时候,至少已经解决一件事了。
突然的来电,计划之外的出行或来客等等,皆会让我心烦意乱,但我毕竟是只群居动物,一些必要的事,还是要做的,计划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候,我也会视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时间不够,就少做些,或将不得不做的提前。时间富裕了,便多做些。
归根结底,焦虑,来源于我自己本身,我制造了焦虑,我跳进了焦虑,我试图摆脱焦虑。焦虑能给人动力,让人处在某种兴奋状态,但焦虑,也让人发抖。
方才,我还在新一轮的焦虑中沉浮,记录下自己的焦虑心路,轻松了不少。
突然想起我高中时的老板——数学老师,常常用粉笔头点着黑板,操着含糊的家乡话,慢悠悠对台下昏昏欲睡的我们道,“饭要一口一口吃,题要一步一步解,不能跳步骤。”
那时候,我就记得吸到鼻腔里的粉笔灰是什么味道,就想着下课了赶紧去厕所占一个坑,不知道楼下超市的干脆面,还有没有我喜欢的口味……那时的我怎会想到,高中最深的记忆,竟是数学老板的这句话。
罢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