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的理论,大家熟知的有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理论指出人对事物的记忆应该随时间不断减弱,而且最初几天遗忘的速度还特别快。所以它提出了“过度学习”的概念。
但是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老师让学生阅读一首诗,然后尽量背下来。过了五分钟,即刻默写测试,结果成绩一般,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继续学习这首诗,学生以为这事就过去啦。两天后,老师再次要求默写那首诗,大家都没有复习,但结果是成绩却提高了10%。
这明显不符合“遗忘曲线”理论。研究者表明:“遗忘曲线”是让人记若干组没有规律的字母组合得来的。而诗歌彼此有联系,它更符合另外一套理论:“存储、提取”理论。
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提取强度。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大脑自动忽略了——这些被忽略的不算。那些剩下来的,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英语单词——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下次再见到它,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但是哪怕你再也不见它了,它的存储强度也不会减弱。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所以有“重复是记忆之母”一说。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现在让你回忆二十年前同学的音容笑貌,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但是如果你跟她突然见面,俩人一聊天,当初种种就呼啦一下全回来了。记忆一直都存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你笑容再熟悉,但名字我一时就是想不起。
我们再用一个表来说明这两个强度的意思。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这就能解释学生在第二次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默写诗词的成绩更好的原因啦。因为第一次提取过,存储强度增加啦。如此说来,考试就是最好的复习。
我看有的人背单词其实是念单词,拿本单词书在那从头到尾反复念——这种效率很低,因为你没有提取动作!复习的时候你应该先考自己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答案。 这反映出最重要的是这个: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人提取知识答案越容易,反而不利于存储强度的增加。
根据上述实验表明,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就不是天天复习,而是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等几天,等到提取强度慢慢变弱了,我们已经有点“忘记”了,再搞一次测试式的复习。如此一来你不但用最少的时间学习,而且还能通过遗忘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
实验证明,哪怕第一次复习是在一段时间之后,你感觉什么都不记得了,其实还是能找到一点印象,这种学法还是有效的! 所以要想记住,最好先忘了。
如果想使存储强度增高,慢慢学才是好办法。这周学了一点就放下,下周接着学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记忆,这样多次提取,记忆就加深了很多。交叉着在同一时期内学习几门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读书也是这样。我们应该随时都有好几本书在读。因为转换就要提取,而提取能增加记忆,这有点反常识。
综上所述:最好的复习是考试,最高效的记忆是先忘掉,慢慢学才是好办法。学习可以搞战略性的多任务。运用好“存储、提取”理论,让我们学习更高效,更省力,让我们需要存储的记忆能长久地在脑海萦绕,用到时又能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