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讲课的内容是四逆辈的临床运用体会。这个题目是老生常谈,很多教授、专家体会比我更深。中医各有各的特色,发展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继承。现在继承还是差一些,把中医继承的工作做好了,那中医的发展指日可待。
所谓四逆辈,是《伤寒论》中讲的四逆、理中、附子等方。《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已经明确讲到应用四逆辈治疗的原则,即脏有寒者,用温法治疗。《医宗金鉴》注解:“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四逆汤原文用量:附子一枚生用,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这个用量目前是有争议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提到汉代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的区别,现代用量过于小,李可老中医用大剂量治疗急危重症,他认为一两相当于10余克。所谓四逆,四肢厥逆,即手脚冰冷。临床上有阳气不足,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所致四肢逆冷;也可见到阳伏于里,不能外发,即阳郁于内而致四逆。其中,阳郁于内的四逆散证比较少见。
四逆汤是治疗寒证的总方,予以适当的药味加减及药量加减,可以用于心肝脾肺肾的寒证,是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之剂。但凡阳虚汗出,阴寒下利,脉微欲绝,四肢厥逆等皆可用之。
我的老家是甘肃,毕业后分配到所在地区的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医病房,与西医儿科合一块。住院部就我一个医生,主任兼顾住院部及门诊部,所以病房主要交给我。我一个人管7~12张床,什么类型的病人都收,那段时间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1992年我已经工作六七年,秋初下乡支援公社卫生院。当时住在卫生院旁,某深夜有白姓村民叩门求救,说其子客外夜归,途中淋雨,夜半腹急痛难忍,呼我救急。及至,病人已不能言语,寒战不已,汗出如雨,面色青灰。诊其脉,六脉皆沉伏不见,手足逆冷。我看到他家里挂着结婚照片,问他父亲,知道他新婚不久,我想起北京一个医生,叫冷方南,他当时写了本关于夹阴伤寒病的书,述及新婚房事受冷后突发的腹痛。病人势将脱阳,我用冷先生的方法以艾条灸关元、脐中,约半小时后,病人腹痛渐缓,冷汗稍止,急处以四逆汤原方,剂量已记不清了。病人服后汗收,脉就出来了,我瞩其小心护养,夜半2点多我才回去。
中医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的功效是非常明显的,只是现在没有这种条件给中医去处理,所以大家看李可老中医写得好,病人治疗效果好,但是到了临床上不敢用,因为临床上没有这个环境及条件,所以李可老中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有个别的例子,在广东省中医院的时候有个病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当时已经是临出院,血糖控制得很好,出院前一天大便时突然在厕所晕倒了,面如青灰,四肢发冷,冷汗淋漓,护士马上通知医生,医生就说马上做心电图,上抢救车,当时我一看,马上说开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马上抓药煎药,边煮边喂,他们还在那做心电图,一会病人就汗止身温了,还没来得及用西药。
中医就是这么快,一判断就是个脱症,那做了心电图再用药就迟了。但是像这种情况不多,因为现在医疗环境不好啊。我在农村就可以放手治,为什么?当时就那么个环境,你把病人往哪里送?还没送到上级医院病人已经不行了,那就得用中医的方法。所以对于中医,我们要自信,古人写了无数的中医书,很多被淘汰了,现代出版的书很多,但很多是东抄抄西抄抄,能流传下来让大家仔细去看的不多,为什么?得有价值才能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