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总结,写教师某个材料时,我们都会把“关心学生,爱学生,做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等等这些写到纸上。可是,什么是师之爱心,什么是真正的爱学生?你是怎么做的?就又开始干巴巴的不知道怎么说了。 缘何如此??是因为我们把爱心,爱孩子当成了一个名字做点缀,未把真正的师之爱以行动展现出来。(当然,我说的这个行动是没有功利性目的的行动,那些为拍照和留存资料而做的行动不在此列)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一:爱心和童心,从李老师与学生的感情故事中,我看到了纯粹的爱心。
与孩子之间如亲友的爱
在八十年代,李老师几乎每年春节都和学生一起度过,几乎每个暑假都和学生们游山玩水。把学生请到家里做客:包饺子,吃火锅。学生周慧生病把孩子背到医院……所有这些真正把学生当成伙伴和朋友,一切都那么自然。这样的爱如果不去仔细看,还真觉查不出这能体现什么是师之爱。是呀,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跟家人朋友一样想处,还有比这更深沉的爱吗?这样跟孩子们吃吃喝喝,游山玩水有什么教育意义呢?爱,是不必说出来的,在孩子们的心里。从跟老师的这些寻常事中,孩子们学会了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报答爱自己的人。“秘密行动”去探望李老师的妹妹。这样的爱屋及乌––因为爱自己的老师,因而爱他的家人。爱是相互的,因为李老师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他。
还有什么比教会孩子“爱”更的情感教育呢?
关注孩子的细致之爱
生日,是一个人年岁增添的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孩子每上一个台阶的转折处。因为班上一个女生是孤儿,李老师最开始没发现,因为一篇《忘不了妈妈给我的爱》作文这个学生没交而引发注意,从送给这个孩子生日礼物开始,每年都会给孩子们祝贺生日。以此表达对孩子们的情感,同时又注入了教育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送生日礼物,赠送小诗鼓励。
孩子们也为李老师准备了一个不一样的生日,以此表达对他的喜欢。孩子们文中写到:“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淳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而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而敬重他,但这一切绝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谊,我们把他当做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点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做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做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孩子们的话,最能体现老师的爱。
对学生平等的爱
真正爱学生的老师,会去真心对待并热爱每一个孩子。老师们很容易对成绩好的孩子有偏爱,到绝不可忽视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
宁玮,一个家境贫困但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成绩虽然不是太好,但李老师发现这孩子身上特别闪光的品质:有爱心,乐于助人。“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生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面对落榜的她,李老师一直鼓励并关注。李老师邀请普通人宁玮为全校师生做演讲,让我看到了宁玮朴实,平凡,却又不普通的一面,她坚韧,进取,向上,正直善良,这样的人正是体现着不同一般的素质和修养,他们也是社会最需要的人。而李老师能看到普通人不平凡的一面,若是没有平等的对学生的爱,又如何能看到这些呢?
无私的师爱
爱的教育,最终目底是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无私的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帮助伍建。当我看到李老师带着班里几个学生,为伍建送去捐助的物品,当他们站成一排齐声大喊:“伍,建,你,好”时,伍建落泪了,我也跟着泪目。
带动全校为胡国文的捐款活动,组建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为大兴安岭火灾捐款等等这些,真正体现了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化,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还有什么样的爱是如此无私呢?
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由于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尊严不等于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
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教育者的尊严是对学生的爱所得到的最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