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一个毫无预兆的下午,我收到一本书:《沈文裕-从贫民家庭通往钢琴大师的奇迹》。
这是一本出版于2004年,由沈文裕恩师郑大昕作序的人物传记,里面记录着沈文裕与钢琴的大小故事。郑大昕是看着沈文裕成长起来的,他肯定了本书的真实性。
当我一口气将它读完后,我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清晰,和敬畏。
清晰,是我对少年沈文裕及他身后的家庭又有了更深更细致的认识。网络上所传的一些片断在其中找到了原文,也找到了编造与掐头去尾的由头。
敬畏,是我觉知,当我有更深认识之后,我就越发不能随意去评判别人,我所知无法代表全部。
可是,我的评判,跟沈文裕又有什么关系?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不久前,因为主编课堂写作训练营的一次作业,我选择了沈文裕这个人物题材,他的故事我在两年前就看过,印象很深刻,当时很替他可惜。
沈文裕曾少年成名,才气不下于郎朗和李云迪,名望和收入与他们却千差万别。有关他的故事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沈文裕,一个钢琴天才的迷失》这个版本。他在这些故事里很悲惨,很弱智,而他爸,一个疯子,就是那个罪魁祸首。
我始终对这位钢琴家的命运有份好奇,我也想探究一下,他是如何被那个变态的家庭一步步给毁了的。为了更贴近事实,我需要搜集更多有关沈文裕的材料。
首先,我找到视频,先树立起我对他的直观感受。我分别看了故事中国,私人订制,中国梦想秀。我边看边捋感受:
1、这是个爱弹琴的天才,技艺超绝。
2、有种天真。上这些节目时,他的年纪在二十七、八的样子,却还有着羞涩少年的气质。
3、没有弱智的表现,相反,他的自我认识及思考是相当清晰的。
可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何况只是做节目,我心里还是存疑的。
本着爱钻研爱事实的精神,我又找到了大量有关沈文裕的访谈文稿,大至深度稿,小至通讯稿,林林总总,非常宠杂。
仔仔细细,前前后后,再三对比后,我发现,《沈文裕,一个钢琴天才的迷失》堪比小说,有情节,有冲突,有人物。作者就是把很多材料混在一块,变成事实讲述,后来我知道,有的地方他是假装掌握了事实。他最厉害的就是让所有人都信以为真。
内心的震动,促使我写出一篇长文:《沈文裕:扼住命运的咽喉,用钢琴发声》。这篇文章引来不少关注。
经此,我深深感到,我必须谨慎对待我的文字。
于是,我在微博上与沈文裕方面(沈父)取得联系,沈父纠正了几点常年被媒体报道的常识错误,也认真地回应我的提问。经过更仔细的信息核对,我几易其稿,目前的版本为《钢琴家沈文裕: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变奏中重生》,内容经过大幅修改,也缩短了篇幅。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次写作练习。因为很多素材来自于二手,我与沈文裕方面也仅在微博上略有交流,无谓之深入。
如果一定要形容一下,严谨是有的。这也是我认为必要的。
作为对我之前冷静克制的书写的补充,我追写了此文,这是我个人主观的流露,它是有明显倾向的。
二.
对沈文裕才华的怜惜,已经不用多说。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世人不待见沈文裕一家?
说沈文裕不通人性吗,他懂得很,他不止一次提到钢琴大师霍洛维茨所说“比起好消息人们更喜欢听坏消息”。他知道人性的恶。
但沈文裕的做法都是偏离着来的。他说起自己的好都是自然而然,让一向以来讲究“谦虚内敛”的国度慌了手脚,从没见过这种天才,并且是这么喜欢自夸的天才。年纪轻轻的,就敢跟大师比,这不是找事儿是找什么呢?就像一个孩子总是喜欢喊着:“我最高!”能惹得大人哈哈大笑。而换了成人自夸,引来的往往是质疑。
可沈文裕显然不太善于拐弯。他总是想到就说,说大实话,但能达到吓人的效果,自然就有媒体利用了,你吓人,我来个更吓人的。大家都懂,耸人听闻,媒体最爱。也就是因为他有这份才气,要不然媒体也不会写他了。
在大量的文稿中,我发现早在2007到2008年间有一些面对面的采访手记,这些内容文风相对朴素,但很详实,能够看得出,是非常客观的访谈记录。不仅如此,我还找到一些业内人士接触沈文裕的类似印象小记。
如成都日报记者专访《沈文裕:琴声是他最真诚的表达》:
从一出房门就一直笑嘻嘻,采访开始就坐在一旁很少说话的沈文裕,哪有一点轻狂和怪异呢?这与我之前看各种报道、言论得出的印象大相径庭。
小演奏家专访《沈文裕——青年钢琴家沈文裕印象》:
一切的猜想和疑虑都在我和沈文裕交谈之后不断地被一一剔除,在他善于交谈而且敞开心扉的言语中,我感受了到另一个沈文裕:平和、透明、善良,并有些大男孩的纯真。这是沈文裕给我个人留下的最直接的印象。
“我在我妈和我爸心中的形象也不太一样。我爸可能还高看我些。(……此处省略……)他嘴很直,尤其说到我的问题,他说话可能让人家不爱听。于是总有人给他添枝加叶,甚至是胡编。好像是在关心我,却把我爸爸说成像个恶魔。其实,回老家,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现在家里干什么都很随便,很自由。我爸哪有那么恶!他是个好人。我的事他们还是要先征得我的意见,从来没有强迫我做过任何事项。”
再如承德市一位钢琴教授所写:
尽管有些媒体评论沈文裕的形象如何自大而狂妄,但与沈文裕的实际接触中,他给人真实感受是外表虽有点木讷,但亲和有礼,内涵丰富。与他的接触可以使你进入一种纯净的气氛之中,可以轻松愉快的呼吸。一开始,我只觉得他是一个内心单纯,有着惊人天赋的孩子。经过更深入地交谈后,感觉到他的确不同一般,他对音乐,对人生,对周围的世界,不仅有他细致的观察,而且更有深刻的思考。
这些文字里的沈文裕是具象的,是鲜活的,朴实的。而这些文章都被淹没于那些具有煽动性的文章背后。人们广为所知的是变态家长与悲惨、怪异的天才的故事。
人言可畏,我想到了阮玲玉。文字是把刀,怎么用,能不能杀人,杀到什么程度,得看使刀人。
悲惨的天才故事之所以在网上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强烈的对比功不可没。绝世才华,却性情怪异,背后还有疑云重重,相当有看头。
沈文裕的父母原本生活平静。可以说,生下沈文裕这个天才儿子,将他们的命运轨迹完全改变了。
为了这个不一样的孩子,他们做出了常人难及的努力,全家所有的行为皆围绕一个中心:让儿子专心弹琴。凡是影响弹琴的事都要靠边儿,包揽所有杂事琐事,只为儿子提供一个纯净的环境,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他们让沈文裕的天才发挥到极致。换作别的家庭,能否做到这一点呢?恐怕会以更多的社会性来要求孩子吧。
肖元生是有赌徒心理的,他要在儿子身上赌一把。他也敢赌,所以他能够靠炒股养家。他也有功利心,但凡换了你,你能不功利?难道你想要你的天才儿子一辈子对己弹琴吗?没有人不希望世界来认可儿子。这实在是为人父母的一片深情。
有些地方可能用力过猛。生活包揽太多,导致沈文裕生活自理很弱,全无生活概念,出门从不带钱包,也没有钱的概念。
而正是这些用力过猛的地方让沈家饱受诟病。更何况网民们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可不是家长。
人无完人这四字告诉我们要宽容,但放到天才身上来就不同了,而且是一个容易说错话的天才。
因为天才太过耀眼,太过明亮,所以他的缺陷也格外耀眼。
普通人其实是很喜欢读到天才的缺陷故事的。这样有助于心理平衡。每个人都有个闪亮的天才梦,而当有人真的顶着天才的光环来临时,那个中滋味,是人就能明白。
我们家族有个小孩,会玩会读,也曾被视为天才。常年第一不算,关键他的分数总甩第二名好几条街。但他偶尔也会没考好,每逢此时,就有人说风凉话了:瞧,看他也不怎么样啊?
不是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希望你过得比他好。所以你的坏消息是他的好消息。
大部分旁观的人,顶多就是抒发下同情,再暗里思忖自个的遭遇,或内心警醒不出同样的差子。你的坏消息对他们来说有个警示作用。
还有一批人,性情比较激昂,巴不得出点坏消息,好让这庸常生活受点刺激。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群体效应更甚。
任何一句话,一个小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引起全网发酵。
一个能引发情绪的故事,就可能引发一场事故。
《沈文裕,一个钢琴天才的迷失》这篇文章在所有沈文裕的故事当中,是传播最广之一。
很多人看了后气愤,惊愕,难以置信,包括我。主人公惊人的才华与当下的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还有那个不可理喻的父亲。多么可悲的天才,多么疯狂的家庭,多么黑暗毁灭的气息。
大家都被这个故事震到了。
所以,想让网友冷静是不可能的。网友们的愤怒要找一个出口,沈父肖元生是逃不掉的。
谁又能真正去探究背后的真相呢?如果我不是要写沈文裕的故事,我的心也仅是停留在一串感叹当中:可怜 ,可悲,可恨!
我们永远无法窥见诸事之全貌。甚至,你所见的,可能连一根汗毛都不是。
三、
在《沈文裕——青年钢琴家沈文裕印象》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沈文裕曾经和凯沫林教授有过一些争论,但不是争吵。争论的话题主要是对音乐和尼采看法。他说那是一种很有趣的学术性的争论,他们这种争论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发生。
还有澎湃新闻网记者专访《钢琴家沈文裕,“天才”式的技术精准也是一种累赘?》中:
“我确实不喜欢过多的交际和娱乐,不管这曾经是我父亲还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也没有对错,不一定要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考量。”
文稿,书稿,再结合我之前看的视频,沈文裕绝非媒体上一时狂妄又一时懦弱的可怜人。他完全有着自己正常的独立的思维。
人与人就该这样,就算是同一个阵营,也可以拥有不同的思想,不同观点,和而不同。沈文裕很幸运遇见凯沫林这样的导师。但他不幸回国了,在中国,需要面对更多的趋同性。个性是我们的主流文化里常常回避的东西。
他执拗,不愿屈服任何一种外在的标准。但社会就是有框框的,有生存准则,他不懂这些,所以注定会碰壁。
肖元生也是骄傲的,从一个贫民家庭走到今天,他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才智,为自己为家庭赢得财富,赢得命运的翻转,这样一个内心强悍的人,不会轻易屈从于谁,也不会做他认为掉格的事,他是一个有锋芒的父亲。
摘一段2014年4月3日的成都商报访谈:
成都商报:一些乐评人说你目前正在“迷失期”,你认可吗?
沈文裕: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才叫迷失,我一直在做着自己想做和应该做的事,这怎么能算迷失呢?!我深知,如果我离开钢琴不弹琴了,那才是真正的迷失。
成都商报:你在钢琴技艺上的目标是什么?更多乐迷关心你该往哪里走。
沈文裕:我坚信我将走向世界,长期巡演是迟早的事。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和今后将会怎样发展,我都将努力保持做一个纯粹的钢琴演奏家。至于外界会要怎么做,我和我的家人根本管不了,但我相信命运。
关于沈文裕的非议还会有吗,很难说。
我始终认为,每个人的才华都是独立于世的,每个人的生活选择只需对自己交待,只要没伤害到别人,作为旁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不过,外面的声音到底如何,对沈文裕来说,可能并不重要。
世人道他狂傲,他却简单如稚童。世人道他可怜,他却快乐似神仙。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