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特拧巴。
上学时总躲着那个爱抢话的同桌,觉得她咋咋呼呼,每次她开口我就低头扒拉课本,心里翻着白眼数她第几句跑题;工作头两年,遇到总爱改方案的客户,能对着电脑屏幕生闷气一下午,甚至偷偷跟同事吐槽“这人怕不是故意找茬”;就连我妈每天打电话催我吃早餐,我都嫌她絮叨,常没等她说完就掐断电话。
那时候总觉得,成长就是“有能力远离所有不喜欢”。比如赚够钱就能换个清净的办公室,练出气场就能让讨厌的人闭嘴,活得足够厉害,就能把日子过成过滤后的纯净水——只留喜欢的部分。

直到去年冬天,公司楼下的咖啡店换了个收银员。姑娘动作慢,算账总出错,每次排队都有人催她“能不能快点”。有回我买拿铁,她把“少冰”做成了“去冰”,我刚想皱眉,就看见她手忙脚乱地擦着洒出来的奶泡,耳尖红得像要滴血,小声说“我再给您做一杯,您别生气”。
那天突然想起,我以前也总因为“不喜欢”的事炸毛:嫌外卖送慢了,对着骑手语气冲;觉得朋友分享的琐事没意思,回复得敷衍又冷淡。那时候以为“不委屈自己”就是厉害,后来才发现,真正的成长不是把“不喜欢”的都推开,而是慢慢学会:

——不必为插队的人动怒,你守你的秩序,他丢他的体面,各有各的节奏;
——不用强迫自己喜欢难缠的客户,你做好该做的事,他挑他的毛病,工作而已,不必较真到内耗;
——甚至连家人的唠叨,也可以笑着应一句“知道啦”,不必急着反驳,他们的关心或许笨拙,但本意从不是添堵。
成长哪是什么刀枪不入啊,其实是慢慢明白:这世上有太多事,你不喜欢,却也躲不开。与其较劲到两败俱伤,不如松松肩膀——接受有些“不喜欢”就是生活的常态,就像接受天会下雨,花会凋谢。

你不用逼自己爱上那些不喜欢,只需要学会和它们好好待着:不因为它们乱了阵脚,不因为它们消耗自己,更不因为它们,忘了去珍惜那些真正让你舒服的人和事。
就像现在的我,遇到做错题的收银员,会笑着说“没关系”;接到妈妈的电话,会耐心听她说完菜市场的物价。不是妥协,是终于懂得:比起和“不喜欢”死磕,把精力留给那些真正喜欢的事,才更值得啊。
对了,你最近和哪个“不喜欢”和解了?评论区聊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