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选择在文档上敲打,一向喜欢手写的我,突然在某天看着刘同的文字,这个想法就滋生了。曾看到一句话:什么是时候种树比较好?十年前和今天。我想,也许十年后,我也可以出书啊,别以为不可能,什么都有可能的。
习惯群居的我们,偶然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被熟人碰见往往都会投来疼惜或是鄙弃的目光,总觉得一个人很可怜。有什么呢,这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一段难得的时光啊。当别人都忙着准备考这证那证,我却能够安然地坐在图书室阅读,挺惬意的。当然有时候也会慌乱,迷茫,别人那么努力,我却这么闲散,我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呢?我想许多人和我一样,这个被夹在传统和备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两代人中间,一方面想按部就班,顺着父母亲人预想的那样步步向前,以做到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又不想压抑自己的兴志,愿意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当两个思想打架时,就乱了。而不喜压抑的我,总是兴趣占了上风,于是又心安地埋头苦干。
自从这学期开学第一次踏进图书室,拿了几本青年文摘和读者又或是意林看了一下,就开启了我常来光顾图书室的大门,以前看书顶多躲在寝室的床上,安静的品尝,现在倒觉得,图书室真是一个好地方,要是我早几年就发现这样的奇妙,说不定都已经写出好些东西来了。每次来这里,总会拿好多本感兴趣的杂志和书籍,准备大干一番,结果往往是一本都没读完,就已经很晚了。
写这些东西的意义,本意是想它本身能存在什么意义,可写着写着,就完全忘却它可能有的意义,于是也就不想了,如果有朝一日它能成为还是能为人所知的读物,那么它是多么幸运。至少目前看来,我能想到的意义就是它可能会为今后可能存在的迷茫的读者带来一点灵感,至少生活不会那么枯燥,毕竟今年23岁的我,比那些今年才13岁的大多数的小朋友们经历得多。
如果不是独处,我不会想这么多,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灵感来一心一意地敲打这些文字。比我大的人写出了“没有孤独就没有成功”这个主题的文章,关于成功之说,我所理解的并不止是那些现在领奖台上被光环环绕的成功,也不止是在某个领域作出了极大贡献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是打破了自己被孤独包围而无可奈何窘状,从孤独中学会了享受和思考。因此,大多数的“老人言”还是值得敬畏的,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么多,也悟不出这样深刻的道理。而我们,需要汲取的是,在孤独的时候,不要乱了阵脚,一切都是正常。
曾经肤浅地以为,那些长期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几乎一个人做任何事的人很可怜,总会在脑海里冒出“形单影只”“顾影自怜”这类凄凉的词语来,殊不知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些怎样的热情和壮丽,内心比我饱满充实得多。而现在,我看到的这类人,更多的是容光,是魅力。这种视角的转换,我也将它称之为成长。所以,我们大多数时候所给别人定义的孤独,并不一定是真的得孤独。
在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在写独处会提及孤独,因为两者之间总有或深或浅的联系,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有没有觉得越长大或者是经历过很多次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后,会更加懂得守口,学会了在嘈杂的地方沉默,封住一些不该说的话,过滤掉一些没有意义的言语,更能在热闹的环境里享受自己沉稳舒适的世界。
独处的时间,你可以翻阅一本吸引你的书,你可以花大量时间来处理一张照片,你可以只是蹲下来看一朵花开。远离了浮躁的欲望,避开了一些你不想处理的繁琐的人际。人生嘛,总会遇到一些你不想理会的东西,避开多省事,不过还是得谢谢这些打扰过你的一切,因为它们的存在,让你能遇到真正的你,让你有借口去沉迷于喜欢的事,还提升了一点你的价值。
所以,此时正在独处的你,如果觉得有些孤独,请不要心生悲悯,独处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哪怕是发呆,至少你也在努力地思考,在与另外一个自己作斗争,无论结果谁赢,你都会在渐渐累积的时光里看到自己的生命有了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