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尚不健全,谈什么一致
文/安小西
3月8日的《圆桌派》特辑里,蒋方舟提到一句话,令我颇有感触,印象深刻。
她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周围人的观念,就是他的三观。
生活中我们常常读到很多句子,告诫我们谈恋爱、结婚要找个三观一致的人,交朋友也要三观一致。甚至,因为所谓的三观不合,分手、绝交的比比皆是。
我只想说,三观一致,至少,你得先有自己独立的三观吧!
1
2012年9月,我被派往陕北一个高中教育实习三个月,年轻的我们热情高涨,却也依然躲不过,被现实浇得透心凉的遭遇。
突然有一天,我们听说,班里有个学生要退学了。
他才高二,正值青春年少。
在我们眼里,美好的校园才是唯一与他相关的字眼。
他是自愿退学的,不是因为父母逼迫,也不是因为成绩太差,考试无望。
他的理由,让当时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无奈又心酸。
他父母在县上的石油厂上班,工资待遇非常不错。厂里承诺,父母内退,子女可以接替原有岗位,享有同样的薪资,只需要参加一期岗前培训即可。
他之所以退学,正是因为和父母达成共识,打算去参加当年的培训。
我们对这样的决定,惊诧又无措。
企图劝解时,他只道,大学毕业,工资也就两三千,还要多浪费好几年时间,花费好几万。倒不如,趁现在有机会赶紧抓住,以后的事,谁又说得准呢!
听罢,我们,竟无言以对。
2
去年,我接手一个文科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不学习。
刚开学时,我从最后一排一名男生手里,陆陆续续收到过几部手机,几本不知名小说,象棋,魔方等等。
咨询过他高一的老师们后,我以为尚有余地,决定找他谈一谈。
结果,他用一番自有的言论,成功让我再次陷入无奈和挫败。
眼前的他,与当年退学的学生,观念如出一辙。
我没有与他聊考试,聊学习,聊大学,这样的孩子显然目前对学习毫无兴趣。
而是问了他喜欢做什么,有没有想过将来想做什么?
他一改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陷入思考,那表情显然非常迷茫。
然后他回答,其实他也不知道喜欢什么,就是不想学习了。
反正,父母说,将来高中毕业,让他去叔叔家店里帮忙做生意。他现在考大学也不可能了,再说大学毕业工资低的都养不活自己,估计还得回家做生意,干嘛非要折腾那么一遭。
这简直就是情景再现,听得我心生绝望,顿觉自己太渺小,太无力。
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更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一切的认知尚且来源于父母和周围的亲朋好友。
而父母,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在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孩子身上,导致这些还未来得及看看世界的孩子,先入为主的对未来充满悲观,毫无追求和向往,可悲又可气!
别说十几岁的孩子,就连二十几岁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尚且局限于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
阅历和经验匮乏的我们,很多观念来自电影、电视、互联网。而那些充斥着形形色色观点的信息,于我们这些自我认知尚未成长起来的人而言,总显得太过零散,和杂乱。
每一件不懂、不确定的事情,总会众说纷纭。正反两面观点扑面而来时,我们自己依然纠结、矛盾,问题得不到解决。
所以,我现在甚少提三观这个词儿。
年轻人的三观,还在建立之中,尚未成型。
至少,也得等我们将固有的观念,与其他不同的观念做过对比,等我们见过不同选择,经过一番思考和深究,选出自己认同的那一部分,形成稳定的认知之后,那才有资格大言不惭的谈论自己的三观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固有的认知局限,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三观呢?
多交流,多思考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因为共同点走的很近,却往往因为不同争的面红耳赤。遭遇观念冲突时,便是最好的契机。
假如你能够放下说服他人的执念,认真倾听他的观念,你得到的,是跨出思维舒适区,不同观念碰撞的美好机遇。差异,比起相同,更让生活丰富多彩。
多阅读,多观看
终其一生,我们的生活圈子仍然有限。那么,除了周围不同的观念交流外,离我们最近的来源,恐怕便是阅读了。
每一本书,每一段文字,它所承载的,便是每一位作者对世界的认知,附带着他本人的生活圈子,他本人的阅历和经验思考。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文字,收获的,却是一个人多年的摸索和感悟,何其幸运!
多旅行,增见闻,长见识
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跳出自己的圈子,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我们之所以受局限,不正是见的太少,选择太小吗?何不趁年轻趁有条件,到处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呢?
那些我们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看过的景,读过的书,就像小小的音符,汇在一起,最终谱写的,便是我们每个人特有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