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园秋思
作者:高一一班 王帅
凉风凉雨凉意,飘云飘叶飘思,雅园之秋来矣!
但是说是“雅园之秋”,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小撮西伯利亚寒流劫掠了江南的水汽,冲过南岭的隘口,让岭南下点雨,降了几度而已。清早步出竹轩,只见得地面上多了一层深色,空气被冷锋润洗了一遍,云像海一样涌着,景深打开了一点。倒是竹子在风中不再大胆摇曳,荷塘里的绿头鸭把它们的嘴倒插进鸭绒里面去了,连荷叶都还立着,并不曾枯败一点。倘若从北方人来看,这只能算半个秋天,这风只能算半个秋风!
室友有些失望,他倒是想看看“秋天”——真正的诗意的秋天是怎么样在古楼砖瓦间盛装出现的,没想到是这番景象,未免太无味了些。彼时在东北,红叶应当像火一样烧遍了大兴安岭,直可以卷起一道火龙卷。在渤海上现在是雨后的晴天,波涛静静的。阿尔泰山上肯定覆满了白雪,洞庭湖上的候鸟密密麻麻像沙砾·····
很多名家大师都品评过南方之秋,郁达夫写道南方的秋天之于北方的秋天像“黄犬之于骆驼“,甚至什么“世界宜居城市”的判定标准里也有一条“四季分明”,唯独没有人讲“温暖碧绿的秋天“,看来南方的秋是真不受人待见。
难道这岭南的秋就没有任何价值?不能勾起人们一点情思?
我们沉默地坐在湖心亭上,望着眼前沉默的一切。这副平淡的画依旧平淡着,好像拒绝回答我们的提问。忽然却有风吹来,整幅图画赫然像被投入石块的水面一样泛起涟漪,只不过这涟漪搅动了秋色,好像天地动了一动,豁然深刻了一点。榕树的青叶原来被慢慢渲染地更深了,山长楼的黄瓦成了冷色调,三角梅也越发像一团烈火了。盘旋的风儿从湿润的水面缓缓上升,裹住竹叶一同跳起华尔兹,倏忽一下将叶子又甩到我们脸庞,眼前闪过叶子尖端的锈色。甚至搅动着上课的铃声和同学们步履匆匆的呼喊,使其幻化成莲花的微香了。
虽然不甚浓郁,但不也有秋之神韵吗?清爽/高洁/生命的革新……
况且,岭南的秋更像是人的秋。你看,人们在秋风中是安详地继续着学习生活,弦歌不绝,平添出几分诗意。倘若到了晚上,微凉的夜幕下尽是高楼,然而却无比和谐。小巷中传出腊味的香气……
我对室友说:“这景象不已经显出秋的精魂了吗?不已经显出独到的秋意了吗?若是苏东坡当年也必定后悔把才赋给了黄州而没有给广州!”还有啊,在这种环境中,在这祖国的南端,我们有福享受到全国各个角落吹来的风,有福静静品味神州的各异秋色。这样的秋不也像极了岭南之人,有广阔的胸襟吗?
我们望着天空,忽然哗啦啦下了一阵骤雨,这骤雨好像也是来自北方的吧?呜咽咽飞过一队白鹭,这白鹭也似是往南迁的吧?骤雨不知道,白鹭也不知道,它们会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一份普通的使命。然而雨滴凿出的水影留在池塘上,白鹭发出的叫声回荡在天空中,才共同组成了秋天。万物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样的,岭南之秋故与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都不同,但神州大地处处自有乾坤,枫叶的秋/残荷的秋必定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但少了岭南浓绿的秋,便不再符合世界运转的规律,也不能体现出独特的秋之魅力。在这书香雅园中,冷静平淡的秋,反而是我们欣赏体会思考人文与自然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不拘泥于眼前的美,而让我们的触觉与秋水相连,让我们的视野从上高高俯瞰神州大地,感受环球同此凉热……
倘若我们有笔,别只望北面的红叶去,写写这雅园的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