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年末,一档由央视制作的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刷爆了中国人的社交媒体。为庆祝故宫建成600周年,故宫博物院联合全国8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推出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唤起了中国人对于我们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共同回忆。
节目已经播出五期,就吸引了上亿观众收看,这场场关于中华文化一遗存的科普大会,让每一个看过节目的人们祖国对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了敬畏之情。
历史君作为一名有粗浅历史知识的中华文化守护着,每周都会定期收看节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节目中除了会讲述每个文物的前世传奇之外,还会讲述这件文物的今生故事。
文物是时间的承载者,是历史的记录人,是今人与古人即使相隔千年也能够形成情感共鸣的重要工具。它同样也是一个无言的讲述着,时刻为我们讲述着千年来它经历过的传奇故事。
今天历史君也作为讲述人,讲述一段让自己感动到落泪的奇迹——故宫文物南迁,这件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由一群普普通通的故宫人所创造出的奇迹,虽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但于是着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独特的感情和万分的珍视。
1911年底,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清王朝随着溥仪退位而终结,中国在满目疮痍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华民国。在北洋大臣和国民政府关于溥仪退位的谈判中,清帝退位仍居紫禁城,是达成协议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在民国初建的时候,紫禁城的一切依然属于满清皇室,而不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宝库。在满请皇室在清亡后居住在紫禁城的近12年中,紫禁城内的很多文物被盗卖和破坏,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并组建了一个由全国各界名流担任委员的“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人员对故宫内的所有文物进行鉴别了记录整理。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统计,共整理出各类文物、书画、帝王后妃服侍、家具等等共9.4万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明清两朝近550年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奇珍异宝、大量绝版书籍、文献档案都在其中。
整理后的刊出的物品被整理成《故宫物品清单报告》共6编28册。在整理过后,委员会宣布筹备设立故宫博物院,设置了古物馆、图书馆,举办了各类展览,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一时间全中国的文化大师和学者汇聚一堂,故宫博物院的名声也盛极一时。
1925年10月10日,筹备近一年的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普通国民开放,这一天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争相进入这个几百年来的禁区,试图目睹这个神秘皇城的宝藏,全国各大媒体也纷纷将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列为当日头条,全国为之震动。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故宫博物院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同年十月,国民政府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正式规定了故宫博物院归属国民政府。
当时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文物集中点,也是荟萃中华文化精华的地方,但是好景不长,因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刚以新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故宫文物,又要面临一次重大的考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迅速败退到关内,平津地区受到日军的直接威胁,华北不保,故宫博物院将搬迁文物的计划提升日程。
在1932年日军即将毕竟长城之时,故宫博物院决定对故宫内的精品文物进行打包装箱,运送到南京躲避战。1932年8月开始,打包工作陆续开展。
因为时间紧迫,只能挑选部分精品带走,这让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十分的为难。作为文物的守护人,他们很清楚故宫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品,舍弃任何一件都让人难过。但是国难当头,人力物力有限,只能带走一部分,很多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挑选文物时更是不住地流泪。
1933年2月起,被选中的13427箱有64包文物,陆续被运抵北平火车站,在国军的押送下搭乘火车运往南京,这些文物包括各类瓷器7000余件,书画9000余件,各类铜器2600余件,文献资料2772箱,其中包括《四库全书》各类刻本和善本和刻本,玉器数量已经不可考。
在装箱的过程中最难得是瓷器,故宫的工作人员用纸、棉花、稻草、木箱对所有要带走的瓷器进行了稳妥的打包,最后在最外层装上大铁箱,以确保在运输过程中能够保证安全。
从1933年2月到5月,所有要带走的文物在国军和每一个故宫人的保护下,陆续送到了上海,后转到了南京新修的文物馆存放,大多都没有开封,而是做暂时的贮藏,很多故宫人都以为能够很快的带着这批国宝回到故宫之中,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来一回,却要经过14年的漫长路程,其中经历了千难万险。
1933年从故宫运出得到文物,在南京存放了近四年后,又一次开始了颠沛流离。
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从北平进攻,北京城落入日军手中,故宫也遭遇了日军的洗劫,提前运但南京的那一万多箱文物,也在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后面临落入敌手的命运。
在南京政府决定西迁重庆之时,存放在南京的这批故宫文物,也分三路再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迁移之路。
相比较从北平迁往南京的一路火车押送,从南京迁往四川的过程异常的艰难。那时的大西南,很多地方还没有通火车,公路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即使这样,为了保证文物运输的万无一失,文物押送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详细的运输规定。
曾经作为故宫文物总负责欧阳道达的儿子欧阳定武,有这样的回忆:“按照规定,文物每动一个地方,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故宫人必须有文字记录。”而他的父亲几乎每天都会详细查看这些记录。
其次,在道路崎岖的地方,车辆骡马都不能通行,会有国军安排的扛箱工扛着箱子翻山越岭的运输。即使对扛箱工,也有“牌子管理法”:“那时候,一个扛箱工要从出库管理员手里拿一个牌子,箱子运到了,牌子就交给入库管理员,一个牌子算一个活,摔了箱子要登记。出库、入库管理员都由故宫人担任,运完了两边要对牌子,核对好了,签字画押后才能发车,有点差错就走不了。”
就是这样严格的保护方式,使得所有的南迁故宫文物又经历了一次极度艰难的西迁,而负责这些国宝安全的国军部队,也在时刻经历着生死。
故宫人庄尚言,负责押送80大箱瓷器和书画从那边贵州入川,经过湖南湖北时,他们曾经差点儿遇上日军对于长沙的大轰炸,辗转到贵州时,又遇上了日军从广西进军贵州,护送队又紧急护送这些文物入川到安顺,再进入巴县,几乎也走了一条长征路!
除了要和要原件县的路程做斗争,故宫人还要时刻注意南方潮湿的环境对文物的影响。这些上百岁甚至几千岁的文物,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存在,却也是最脆弱的宝贝。
在从南京迁往川中的路上,每到一地,文物们的储藏室都是当地的祠堂、庙宇或者天然的山洞。南方终年气候潮湿,滋生了很多白蚁,文物可受不住此等折腾啊。
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故宫人平时要请治蚁专家,药物祛蚁;天气晴好、相对平安的时候,还要把文物定期拿出来整理、晾晒。按照那时的故宫制度,晾晒是个技术活,每一次晾晒都要有专家在场,有的专家亲自动手儿,还有有卫兵把守,有几个人签字,工人主要是协助。。
为了保证文物安全,晾晒必须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晾晒的场地因为条件的限制,经常租农民的场院晾文物,场院外围有部队站岗、放哨。文物的开箱、监督、晾晒、装箱、怎么入库。这个过程都有一个清单,会专门建立一个出组单,小组里每个人都必须签字。
这个复杂又必要的过程,没有人有怨言。在整个护送文物的过程中,不论是故宫人还是负责保卫的国军官兵,似乎都懂得他们押送的东西有多重要,在那个混乱的国难之中,面对价值连城的珍宝文物,所有人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他们是民族和国家的功臣,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在那个时代,所有故宫人的生命,就是为了所有文物的完整,不论是日军飞机临空,还是环境的艰难和道路的崎岖,故宫人都将文物的安危视作生命,因为国家灭亡以后,有复国之日;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用生命去守护文化的民族,岂有不胜之理!
抗战胜利后,故宫运出的所有文物,从1947年开始陆续运回南京,故宫人又经历了一次文物迁徙,当他们远隔千里将文物送到南京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这批文物回到故宫,回到他们几百年来一直留存的地方。
但是历史的车轮转动,国军前线溃败,南京也即将解放,不甘失败的蒋介石没有让这批文物回到故宫,而是将他们装箱运到了台北,不少故宫人,也随着这批2972箱文物去往了台湾,再也没有回来。
而遗留在南京的1万多箱文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陆续送回北京,回到了他们原本的家中。在这颠沛流离的十四年中,没有一件迁徙中的文物损坏,它们成了这场国家浩劫中唯一完整的东西。但是令人庆幸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它们是完整的,这个民族还有救。
如今,当我们在故宫博物院或者国家博物馆,看到这些文物被放置在展示台上,被人们瞻仰和了解,可能不曾想到,有一批人带着他们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穿过岁月山河,存住了民族的血脉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