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听葛叔讲写作课,说到一个例子:都说《小猪佩奇》没营养,是不是就不给孩子看?葛叔认为,还是可以看一看的,因为孩子周围的小朋友会看啊,小孩子们一起聊佩奇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在那一刻Ta可能会觉得自己被隔在圈外了。这个观点我认同,并立刻想到自己“追剧”的事。
其实我从不追剧,也不知道有没有“追剧圈”,只是在办公室或各种聚会中总有人津津乐道某某剧——韩剧、美剧、国产剧…….应和的人也不少,Ta们很快就形成一个热闹的小圈圈,不追剧的我就说不清是鹤立鸡群还是鸡立鹤群,总之成了圈外人。
虽说我打骨子里不是太合群,但骨子外还是比较随和的,为改变这种偶尔成为圈外人的状况我找到了一种特别适合我的追剧方式——每次做护发或剪发的时候,抱一个ipaid看剧情介绍,剪一次头发看5部剧没问题,有时还可以点开看“真剧”上几分钟,再翻翻评论,以此攒下一些谈资,充作社交货币。人在江湖,各种货币都是要备一些的啊。
记得外甥上大学时我让他帮我的学生们推荐几本书,他说,唉,还是别让我推荐了,当年就是因为我妈让我读的都是世界名著,弄得我在同学中怪怪的,跟人家都说不到一块去... …
看来,杂书可以翻翻,佩奇可以看看,各种剧也可以追追,就算是迎合吧。毕竟人是群居动物,谁也不可能独自过活,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布衣百姓,总要在很多圈里交道,与人聊天是必不可少的。据说在平常的聊天中,一个人说的话如果有90%的废话,就容易让人感到快乐,如果废话不足50%,快乐感就不足——看,废话也是弥足珍贵的呀!这个“据说”是一个老朋友不知从哪儿看来的研究结果,他跟我说,对你来讲说废话不容易,因为你们当老师的上课都讲究少说废话……咳咳,这不就是在批评我说话无趣嘛~
不过上课归上课,尤其是我的数学课,言简意赅逻辑清晰是必须的,但在课下为了混学生的圈儿,我也是做了不少努力的。比如玩他们玩的游戏,听他们听的歌,追他们追的星,看他们看的漫展……虽然都是浅尝辄止的那种,但却真的增加了很多与孩子们的谈资。有一年偶然赶上一个大型的cosplay,我揣着100种怪异的感觉跟一个穿水手服的老头子合了个影,不想回来后却得到了当时班上好几个小丫头流口水的那种羡慕,告诉我说那是著名的水手服爷爷,在圈里如何如何出名……看得出来,她们对这个爷爷的装束没有任何不适,倒显得我想多了。
那一次跟孩子们聊水手服爷爷,改变了我不少固有的看法。在她们眼里,老爷爷敢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乐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很让人敬佩。想想,的确是这样啊!存在的总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仅以自己的喜好去拒绝或评判不了解的人和事。哪怕是浅尝辄止的了解,也是对其他圈子的尊重。
就像吃饭,还是杂食的好,就算你不喜欢吃驴打滚,也可以来两块尝尝味道,日后跟人说起北京小吃的时候不至于没得说,至于豆汁儿,如果实在消受不了,也要知道它真的被很多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