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世间》大结局了,我想很多人也是因为这部剧开始了解梁晓声老师,他的确也是老师,在北京语言大学执教。
关于梁晓声老师的故事以及他创作这部剧背后的故事,网络上已经有非常多了,我今天想聊聊他在写这本书之前,和好友交流时说的一段话。
据说,在创作《人世间》之前,梁晓声老师和好朋友交流过自己的想法。
但朋友们并不支持他写这么长,建议他最好写二三十万字。
这样的书好定价、好销售。
朋友们还说,你写那么长的小说,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都没有了耐心,谁买、谁出、谁看?
而梁晓声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说:“我年纪这样大,还想着我这本书应该怎样写,人们到底喜欢看什么?能多印多少册,多得多少稿费,那也太悲催了。我不愿这样去迎合市场,只想完成自己的想做的事。”
这段话我读了好几遍。传递给我3种力量:
一个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普通人,可以凭心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那份底气;
一个热爱文字的老人家,能摒弃外界干扰听到自己内心真正声音的那份勇气;
一个拥有数部优秀作品的作家,能笃定去写自己想要写的而不用顾及市场的底气;
而这三种力量,都源自于梁晓声老师能够静心。
他曾说过:“人间清醒最难能可贵,也最难做到,所以要学会静心,无论顺境逆境都要让自己有一颗宁静淡然的心,且行且珍惜。”
唯有一颗宁静淡然的心,才能拥有那3种力量。
而事实证明,并没有如他朋友所说的,太长人们没有耐心看。
梁晓声老师真正去写自己内心想要写的,哪怕是115万字,被改编成电视剧拍成了整整58集,人们依然有耐心追剧并且愿意看小说原著。
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文字本身的命运,身为创作者,无论你想要写什么,其实只管像梁晓声老师那样写出来,文字自有其命运。
02
最近我同时在陪伴两位文友修改书稿,包括本月我还做了几个一对一咨询,我发现大部分文友在开始书写的时候,总是会掉入一个认为自己写的东西不够好的陷阱,具体表现就是在写作过程中会对自己要阐述的内容产生怀疑,继而导致无法继续写下去。
当然,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完全不管读者和市场的反应,只管写自己的。但书写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和内在连接带给你的那种能量,而这种能量可以陪你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克服一切困难。
是的,所有你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你都可以自己攻克。
前提是,你在写作过程中,和那个真正的内在联结了,你知道你为何一定要将这些文字写出来!
就像梁晓声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写《人世间》,因为《人世间》其实就是以他自己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
在他6岁那年,梁父去大西南当了一位建筑工人,每隔两三年,家人才得以短暂地团聚一次。
而在梁晓声的记忆中,童年里最刻骨铭心的就是母亲的辛劳和无力摆脱的贫穷。
这就是《人世间》里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啊!
梁晓声老师曾在一个分享中说,在以往同类型的作品中,那些被留在城里的年轻人,往往是被忽略的他们是沉默的、孤独的、不被关注的,但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于是就有了剧中人气特别高的周秉坤。
所以,我们再想想梁晓声老师说的那句话“我年纪这样大,还想着我这本书应该怎样写。”
的确,人经历了一些事,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更加容易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
03
昨天晚上我在作家群里和大家聊天,我们这群人有91年的,也有70后,有上班族也有全职妈妈,还有自主创业者,大家都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聚在一起,那就是写出人生的第一本书。
每次和大家聊天,我都挺感慨的,有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靠近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有的人,等到孩子长大快退休了才开始靠近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有的人,一生都无法开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而我很庆幸自己在2016年的某一天,忽然决定朝着梦想奔跑,你有自己特别想要做的事情吗?
最近在看《钱:7步创造终身收入》,作者关于梦想的一段话很触动我:
大多数人只是做梦,而有些人能活出梦想的生活。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这么大?因为大多数人只是做梦,却从来没有算清楚她们梦想的价码是多少。他们想象出来的数字简直太大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难怪他们从未开始走上实现梦想的旅程。
的确是这样的,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要实现梦想必须得满足一定的条件,很多人就是为这样的条件苦苦奋斗,我记得有一次和红河马沟通,她说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个充满阳光的大房子,她在里面读书。
我说你现在就可以去找一个充满阳光的书店、咖啡厅,实现你的梦想啊!
在《钱:7步创造终身收入》这本书中,我有个特别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具体算账,做喜欢的事,实现梦想,不能没有钱,但到底需要多少钱,你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