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闭嘴!”
当他说出这样的话时,在场所有的人都惊讶的看着他。
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居然在这种场合,用近似怒吼的语气说出这样的话。对自己的反应,他也很惊讶,对自己的情绪失控,他有些的慌乱,担心自己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他的“人设”已然崩塌。
这是一个来访者描述的场景。而他,正是那个“人设崩塌”的人。
他带着懊恼和不安来找到我,希望我能给到他一些帮助,如何重建“人设”、或者让自己别介意那件事。更准确的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控制好情绪,保持好形象。
“听起来,你希望和周围人有一个完美的关系,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完美的形象。”我回应到。
“emm……可以这么说,虽然我知道这一点很难。可是我希望能尽量做到。”他说。
“那当别人误解你时,你会觉得他们破坏了你原本的形象?”
“是的,我会这么认为。所以我会竭力塑造和维护这个‘形象’。”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投射”,指的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简单的讲就是:我们会把自己希望的样子当成别人应有的样子。
比方说:“世界是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理解。”这样说虽然有点“唯心”,可这是属于每个人的事实。
“投射”听起来挺简单,但事实上,一次投射总会包含好几个回合的交锋。
就像我的来访者那样,在第一回合,他希望保持完美的形象、和别人关系完美,他就把这些完美“投射”给现实,把自己的“希望”当成是世界“理应”的样子。
我们或多或少也都希望自己保持好形象、被友好地对待、拥有好关系。同时我们自己心里也还是有点“数”的,知道做到“好”是可以的,做到“完美”则是很难的,于是我们在希望的同时又存在不相信。
在第二回合,我的来访者是把自己所认识到的,做到“完美”的“难“投射给别人,也就是把不相信的源头投射给别人,因而他会把自己无法获得“完美”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做了什么,或是曲解他的意思,或是误解他。
我们一方面希望完美,一方面又怀疑完美,同时对于自己处于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又倍感迷惘,不知何去何从。
于是在第三回合中,我的来访者把这种“迷惘”也投射给了别人。别人不知道他是“完美”的,还是“不完美的”,别人也不知道怎样对待他是“完美的”。当别人觉得理解我们比较“难”,让我们满意比较“难”,让我们“完美”也比较“难”时,就越不容易把握和我们相处的度,也就越让大家都感到不舒服。
就像我的来访者那样,他希望自己的“完美形象”是文质彬彬、有礼貌、有内涵的。他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他为此做过很多事。比如,主动帮忙,聊天时“引经据典”,待人处事时稳重成熟有礼貌等等。
可别人很可能对他的形象、对和他的关系,以及在关系所采用的态度,依然没有把握。就会出现像他描述的情况,可能别人只是一句玩笑,可能只是一次试探,都会让他感到自己的“完美”被打破,感到无法接受,以至于轻易就被别人影响心情,甚至对情绪失去控制。
被别人的话影响心情,相信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都有经历过。可能被中伤、被误解、被套话。但无论如何,我们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种种,希望、怀疑、迷惘等等都投射给对方,那么我们到底“是好是坏”就只能对方说了算,而我们自己只能去承受结果。
那我们是否能不这么做呢,能否让自己来判断自己是否完美呢?
当然可以,不过很少人能做到这样。那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能准确的认识自己,能宠辱不惊,能真实的接纳自己。我们依赖着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认识,来认识自己,就像我们借助镜子那样。那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拿到“凹面镜”或“凸面镜"。这考验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甄别人的能力。
“什么?做不到?”
那也没问题,那我们可以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不要求自己“完美”,只要“好”就够了。当我们放松下来,对周围人自然也就放松下来。这不仅能让我们不那么在意,或者苛求别人的同时,让别人在和你相处的过程中放松下来。留出空间,让彼此能够相互理解,能够融洽地相处。
或许这种情况不能称之为“庸人自扰”,不过我们确实容易因为别人的话而影响自己的心情。该怎么做,相信你能通过这篇文章得到一点启发。
这里是——聆云心理
分享贴近生活与工作的心理学知识。
通过聆云心理APP,提供专业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你正因某些问题所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