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毕业季就能想到那句话:母校就是那个可以自己每天骂上千万遍,却不允许别人有丝毫不屑的存在。
就像我们在外面笑脸相迎,回到家面对最亲的人却没有好脸色。
许多年前,看《密战》中夕阳下的海边,武梅向秦风大吐苦水,说自己在外面每时每刻高压工作,回到家里的放松却不自觉转化成了对周旭的乱发脾气。她说那是我最亲最亲的人了,我在外面工作压力大,回到家里还不能放松放松吗?
那时候爱成为另类的安全感,就是像小孩子一样知道自己不管怎么哭闹母亲都一定不会离去的任性。
但我今天才明白,即便是母亲也做不到圣人一样自动过滤负能量,何况他/她不是母亲。
小时候总是听到“打是亲骂是爱”;
长大一些似乎明白了“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漠然”;
现在发现,身边大多是认同和称赞,而能直言不讳指出我错处的人越来越少。WHY?社会提倡和谐,和气,我们总觉得和别人相处得好意味着两个人价值观相同、互相认同甚至心有灵犀,但火花是一定要碰撞出来的。不指出错误有两个可能,一是看到了却不说,二是压根没注意到。前者可能是希望通过一方的妥协来满足表面的祥和宁静,后者则是丝毫没有把其他人当回事儿;不管是哪种类型,都实在太多。
一块脓疮,有人希望保持表面的完整,等待内部缓慢地自我修复;而有人就要大胆地挑破,暴露所有的伪装。
很多年来,我许愿要有一个这样能随时随地指出我错误的好友;后来发现,我自己都很难对一个人做到如此,又怎么能要求别人这样做到?
口是心非罢了。
说出来之后还有个接不接受、怎么接受的问题。
当众难堪的耻辱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面对指责和批评,更多人会运用自我保护机制,要么反骂回去,要么一口否认;不过要真能找到笑脸面对批评的人我也是相当佩服……根本就是反人性的好伐?!
不同的是,有人在冷静下来之后会反思和回味被纠错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存在自己忽视的地方?是不是因为自己导致的问题?以及可以怎样改正或者完善。
每个人每天都像领时间一样领到能量,合理安排的同时也要学着管理能量——不要纠缠在是非对错的表面,而是真正用来沉下水底寻找宝藏——时间不应该被花在选择上,而是努力行动起来,从小的改变开始扇翅膀。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因为那已经被定格;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过去的方式,它究竟是一团糟还是能从中淘到金子?
就像吃撑一次自助餐之后才学会节制,我们总要被生活戳痛一次才会真正明白一些耳熟能详的老道理。从二元对立走向一元统一,而其中经历的反复拉扯也是必然的,想要独立成长逃不掉的必经之路。
我们习惯于把世界三六九等,但对于有些人,世界只分为“The One”和“Others”——好比说选择综合征,无法决定到底要吃什么;其实是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口味,逃避去寻找自己到底爱吃什么的答案。
看似考研、出国和工作的三条路你都保有机会,但其实,你没有一个能做到不可替代——那才是你摇摆不定的问题,你在逃避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In all,爱是让你不逃避、强迫你直接面对;“She gave me a shot, but she did save my life.” 奇怪了点,但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