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总,假期作业汇报如下
一、 2-3月 TT改善快赢措施:
梳理出5条,全部导入预计能↓0.42s,冲刺61s目标
1. 设备残件解决 ↓0.2s
① PH10 CLN出口Double CV电缸更换,CLN投入时间55s→51s
② PH14 TRP禁用恢复
③ PH09 Levelling报警解决
④ PH01打标机上游旋转限制解除
2.工艺/参数优化 ↓0.02s
① 55&32 SDT Mask PR减薄:PR2.2um→PR2.0um,预计TT ↓0.01s
② 10.25CC ACT显影90s导入 ↓0.01s
3.排产优化 ↓0.1s
产品Layer别TT机差梳理&排产参考手册建立,
4.M/C次数降低:设备自动选择Lot Track In功能开发导入 ↓0.05s
5.机差改善 ↓0.05s
① Canon Stage加速度统一,非正常delay time消除或降低
② PH08 CLN段逻辑优化
二、122YA Confirm耗时长
1. 共通原因
① 该产品为0.4T产品,且一次EN就量产,EN时OL/TP数据未达最优
② 该产品测试RCP均需要Tuning,导致测试时间长
2. Gate Layer:
① 量产时更换TP模板,且EN生产已间隔一个月以上,导致Confirm三次
② EN时未建立ID RCP,量产时建立,导致测试时间较长
3. 2nd Layer
量产因为F1产品特殊需求占用,未能选用EN时进行设备,没有前值数据,增加了难度,导致Confirm次数增加
三、PH11打标机报警
1. 报警原因
IF Robot送片抖动,导致Glass进去打标机偶发对位报警,人员临时复机,未深究原因,报警次数多导致时间长
2. 改善措施
① 临时措施
IF Robot降速至90%,并微调送片位置
② 后续
更换IF Robot手臂减速机和皮带。梳理打标机对位报警标准处理流程,确保一次解决
四、PH08碎片
1. 第一次碎片为LC Stage镜面化责导致碎片
LC Stage研磨超期115天 ,周期300天,上次研磨时间2023/12/08
临时措施降低引剥速度,后续措施LC Stage 研磨
2. 第二次碎片为VCD 开盖速度高导致Glass上浮震动碎片,
YA首次量产,EN阶段未表现出问题点, 量产时未识别到风险;
后续0.4T产品进行时统一根据制造排产计划对VCD Chamber速度统一降速管控
风险点:参数变更无法by recipe ,存在复原不及时问题,影响Tact Time
生产需求:
邀请PH梳理出风险产品风险工艺层,输出改善措施清单,制造按照风险清单list同PH逐一确认是否提前导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排产优化:
在满足交付的前提下,风险产品坚持提前1D投入啃Gate,整体Cycle预留1D时间margin
五、如何确保PM周期和PM有效性
1.及时性 表格或者日报形式量化PM周期每日Review,围绕定好的PM设备调整排产,每周复盘PM完成率,未达标的情况跟踪改善日期 有效性: 作业前:
1.借机提前1~2D知会技术做准备工作@制造 2.量化PM作业事项(四表内容体现)及解决残件对策@技术科室 作业中:
1.持续推动执行力活动,现场检查作业情况@制造
2.各科长或者骨干员工现场协同,指导@技术科室
3.分时间段确认完成情况,减少时间集中浪费或者集中作业情况@制造
作业后:
1.复盘结果输出,明确计划作业事项完成与否@制造/技术科室
2.复机后良率变化监控,确认预期效果,设备动作改善相关报警率或者TT等有无改善,根据计划项的结果进行结项Close@制造/NP/技术科室
增加考核机制:
PM达成率和PM成功率(对照PM计划表单内容)作为科室科长考核或者科室考核的重要指标@制造/技术科室
辛苦了,二,三还是有一部分管理工作可以做的更细致。四,的原因让你们Photo和破片小组再对对。
收到!是的郭总,二和三,包括四有一定的关系,从管理层面说,都是能提前识别出一定风险并且输出对应措施的,在四里面提到的风险预判和清单内容,做好了,二三四能通用
四的原因下午和计哥有过电话沟通,提前预防会更好,所以预判和措施我们想办法前置化能降低风险
第一点里面出个时间,看和生管需求匹配性如何。第三里面,机器人的管理Array必须要强化了,减速机和皮带都要提前换不是出了问题再换。
好的郭总,一中leveling 的TT问题昨天已经解了,这个0.1s左右已经贡献了,其他我们追下具体时间
这个里面我想了一下,其实五和上面一到四都有关系,在五的工作推动同时重点会要求三robot相关的作业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