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与风险决策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出选择,选择吃什么,去哪里,和谁交往等等。一个人的生活就是自己无数选择的最终结果。

既然我们拥有自己生活的决策权,那我们究竟是如何进行决策,又该如何做出合理决策呢?

首先来听一个简单的决策问题,在公司里你将得到一次奖励,有如下两个选项由你来做出选择:

选项A:你将直接获得1000元奖励。

选项B:你将获得一次抛硬币的机会。如果是正面,你会得到2000元;如果是反面,你什么都得不到。

那么,你会如何选择呢?

在这个决策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选项A,可能你也会这么选。因为选择A意味着,我们确定性的拥有这1000元,而选项B意味着我们有50%的机率,会损失1000块。

面对这种是落袋为安还是冒险一搏的问题时,我们中的多数都不喜欢冒险,而且,在期望值相同的风险收益和确定性收益中,多数人会选择确定性收益。

这其中有一种叫“损失厌恶”的潜意识心理在起作用。

就是说,同等程度的损失和收益,带给我们的心里预期是不同的,人们对损失的反应比盈余的反应大得多。研究发现,要想平衡1000块的损失,可能需要2000块的收益。

在阿西莫夫的科幻著作《永恒的终结》中的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有永恒时空存在的系统,都会让人类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例子,变换一下数字,再来听一遍。

选项A:你将直接获得5块钱;

选项B:你将获得一次抛硬币的机会。如果是正面,你会得到10块钱;如果是反面,你什么都得不到。

你会如何选择呢?

这两个例子的区别仅仅在决策的标的,也就是决策的参照点,其他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参照,却会影响你对结果的选择。

我们再举一个生活中更显而易见的例子,假设你年薪40万,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发现他们都是年薪百万,你心里可能会略感失落。

接下来,你又参加了小学同学聚会,发现他们年薪基本在10万左右,你又可能沾沾自喜。然而你的年薪并没有变化,改变的只是周围同学的年薪,因为参照点的不同,你的心境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如果再把开头的例子变化一下:

选项A:你有一次赢得100万的机会,概率是万分之一;

选项B:你将获得一次抛硬币的机会。如果是正面,你会得到200块钱;如果是反面,你什么都得不到。

大家又会如何选择呢?

面对这样的决策,很多人自然会选择选项A。尽管这两个选择的期望效用都是100,但当我们看到100万的机会时,内心就会小兔乱撞,而忽略了万分之一的概率。

这给我们造成了“概率权重似乎更大“的幻觉,这可能也是博彩业兴旺的原因之一。

总结一下上面的表述,有三点:

1.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是非对称的,面对确定收益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倾向于保守主义;

2.决策与一个中性参照点相关,而这个参照点取决于人的见识和认知。高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所得,低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损失。

3.在不同的环境里,人们会对同一标的会有不同的评估。

这三点就是本篇所要阐述的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

接下来我们讲禀赋效应,先对禀赋效应做个定义: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比你没有拥有它之前大大提高。

假设你的姐姐安由于工作表现好,获得了一次嘉奖。可以选择方案A,额外获得1万的年终奖,或者选择方案B,额外获得10天的休假。

对于安来讲,两种方案似乎具有相似的吸引力。于是安通过抛硬币的方式选择了方案A,加1万年终奖。

一年以后,安又获得了一次机会。可以选择换成B方案,可维持现状。安该如何选择呢?如果安选择维持在A方案上,则无所得也无损失。而如果安选择换成方案B,则获得10天客户假期,却比以往少赚了1万块。

此时损失厌恶的主观体验,会让安感受到:比以往少赚1万块将是个十分糟糕的决定。即使增加10天的假期和得到1万块同样让人惊喜,但对此时的安来讲,多出来的假期也不足以补偿损失的1万块。

安的两次决策行为出现了明显区别,然而两次可获得的结果并没有变化,这个例子展示了:

1.人们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而会随着参照点的变化而变化。

2.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这里面包括对倾向于状态的强烈偏见。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禀赋效应并不具有普遍性。比如,如果你想将手中的100块纸币,换成10张10块的零钞时,并不会有损失感。商场鞋柜的老板也不会因为把鞋子卖给你而有损失感。

那些禀赋效应在什么状况下是有效的呢?

泰勒和卡尼曼通过研究将商品分成了两种:用来使用的商品,和用来交换的商品。比如纸币之于买家,鞋子之于卖家都是用来交换的。

而葡萄酒之于收藏家,假期之于员工都是用来使用的。禀赋效应总是发生在,人们评估用来使用的商品的时候。

就此,我们了解了前景理论和禀赋效应,知道了参照点的存在,以及一定量的损失比等量的所得影响更大。那么,是否有方法克服它们对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呢?

经验丰富的商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更擅于正确提问,“与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相比,这个东西真的是我特别需要的吗”。有了这个问题,禀赋效应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得到的快乐,和放弃的痛苦之间的不对称性,就没有关联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