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句联,即上下联出处为不同的诗文,大多作者不同,而且很多非同一朝代。但是却天然巧成,非常有趣!
上联:吾生自信云舒卷
下联:片心高与月徘徊
“吾生自信云舒卷”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片心高与月徘徊”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诗句。
一、“吾生自信云舒卷”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秋晚书感 》中的诗句:
“吾生自信云舒卷,客态谁论燕去来?”
舒卷:指云儿时而聚集,时而散开意思。卷:聚集。舒:张开,散开。
“云卷云舒”是天空的云彩一会儿卷在一起,一会儿又舒展开来。表示人很悠闲,心态平静。
“云舒云卷”出自明朝陈继儒《幽窗小记》。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二十九岁开始,隐居在小昆山,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大有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也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二、“片心高与月徘徊”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寄林处士 》中的诗句:
“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锺下钓台。”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附:
1、《秋晚书感 》
【南宋】陆游
牺象初心岂愿才,沟中虽断不须哀。
吾生自信云舒卷,客态谁论燕去来?
夕露正看沾草棘,晨霜已见落楸槐。
耄年闭户真无憾,葑火更阑熟芋魁。
2、《寄林处士 》
【北宋】范仲淹
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锺下钓台。
犹笑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备注:
1)图片来自网络,有异必删;
2)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