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导演洪尚秀以《独自在海边的夜晚》亮相第67界柏林电影节,女主角金敏喜夺得影后银熊。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年龄相差22岁的导演与女主角之间的“不伦恋”(这里只是借用八卦媒体词汇,不知道二人怎么就不伦了)似乎比洪尚秀的作品更耳熟能详,虽然洪尚秀其实是各种国际电影节上的常客和大红人。
1996年以《猪落井的那天》出道的洪尚秀(1960年生人)差不多以一年一部的节奏,迄今为止总共拍了二十部左右的长片,他的所有电影其实都大同小异,不夸张地说,其中任何一部作品中的片段剪辑进任何一部电影都毫无违和感。洪尚秀被誉为是韩国作者电影或者艺术电影的第一人,甚至有人称他为亚洲的伍迪·艾伦或者是韩国的布努埃尔。说来这两个类比也不是无中生有,至少他是在美国拿了个电影专业的硕士,在巴黎电影圈子里游学过半年。
他的电影大都没有什么完整故事情节,主题永远是混得不尴不尬的有些压抑的闷骚文艺中年男(小导演,小演员,小作家,小画家,小知识分子)笨拙泡妞的零散的、不咸不淡的对话场景,对话背景永远是小酒馆咖啡馆,然后就是从酒馆里出来站在门口吸烟。再就是海边。早期的电影还有点床戏作为调节沉闷情节的调料,而近来的两部作品(去年的《此时对那时错》和今年的《独自在海边的夜晚》)则连接吻都懒得接了,男女主人公就是随便找一地方然后不不停地唠叨唠叨唠叨。
电影节期间,有影评说《独自在海边的夜晚》是洪氏风格的又一极致发挥。换句话说,这部影片是沉闷到极致了。如果说有什么故事,那就是这样:年轻女演员英姬与已婚导演闹出绯闻(都是主角嘴里说出来的),种种舆论与社会压力下此女出韩国汉城(首尔)到德国汉堡躲清静,找到也是因为婚姻问题而从韩国躲到德国的女友,二人絮絮叨叨聊各自的约汉往事。二人到女友打酱油时认识的德国人家里吃了顿意面。上半场就over了。就像洪尚秀惯用的手法,影片分为两个上下半场。
下半场场景主要是韩国海边(其实也是在汉堡拍的,比较省钱,洪尚秀的电影制作成本总是很省钱-随便找一街角咖啡馆就拍完了大部分镜头)。英姬稀里糊涂的就优雅地躺在海滩上,被一帮拍电影的熟人叫醒,然后就一起吃饭喝酒。席间再发发小酒疯什么的。下半场就over了。对了,之前还有几个片段是英姬到一家咖啡馆找两个熟人(中年男)聊天,言语中两个像是活得可有可无的男人似乎想泡她(洪尚秀的电影永远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唠嗑”),当然也只是想而已。
洪尚秀的近二十部电影差不多就是这些元素:抽烟,喝酒,喝咖啡,两人对侃,3P侃,多P围坐边喝边侃,偶尔不太激情地甚至尴尬地啪啪。然后呢,然后就结束了。基本没故事,有点小故事,也都不是演出来的,而是靠男女角色不停地说出来的,而且废话还特别多。所以,从剧情角度看,洪尚秀的电影都是大闷片。你有多少兴趣在咖啡馆里听邻座的男女闲聊,就有多少兴趣看他的电影。
观看姿势正确的话,闷片还是耐看
用常规的剧情片来衡量,洪尚秀的电影沉闷。但它同时又可以是比较耐看的,如果你看电影不只是为了去看探长,黑帮,变态,怪兽,外星人,超级英雄,杀人,飙车,CG特效,俊男靓女爱得死去活来,而是通过观看(或偷窥,有电影理论把看电影视为一种偷窥心理的满足)他人的日常生活来观照和反思人的生存状态,希望从一段(一两个小时的观看)反映他人生活的影像中得到一些意义,得到一种新的观影体验,那么偶尔地看看一看洪尚秀的“闷片”,会是一个很值得的观影经验。
我们通常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都是所谓的类型片,如警匪,复仇,武打,灾难,成长,公路,西部等等等等。这类电影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电影语言,例如主题的设置,冲突的安排,画面剪辑对与故事展开的影响等等,观众带着大量的观看影片的经验,对每个类型的影片形成相应的心理预期,好的类型电影就是在一个大的套路里,制造出一系列紧张(现在叫做无尿点),最后冲突和悬念得到解决,观者满意而归。我们可以说,的确有“好莱坞美学”这种东西。
但是洪尚秀的电影完全不是用来提供一场视听盛宴的,而是反“好莱坞美学”的。就像很多作者电影一样,他的电影的兴趣不是讲一个一板一眼起承转合的故事,而是一种带有导演个人主观表达的东西,即使那种自然主义的电影,本质上也带有强烈的导演(作者)个人主观印记。在这些众多的作者导演当中,洪尚秀是为数不多的能将不讲故事的决心坚持到底的一个。很多所谓的文艺片沉闷在于想法太多,试图用超级长的长镜头生硬地塞给观者一些东西,以至于这些长镜头变得冗长和沉闷得难以接受。
洪尚秀的电影固然故意“反故事”,但他做到了并不故意与观众为敌。事实上洪尚秀有着并不算太小众的粉丝群体,是屈指可数的能在商业上也表现得并不难看的独立作者导演。洪尚秀的电影都是自己编剧和导演,小成本制作,画面也不讲究,由于国际上名气大,有着文艺片大导的光环,很多韩国名演员都是不要片酬为他出镜,玩的是一把情怀。
如果说很多文艺片玩的是意识流,洪尚秀则玩的是生活流。他的电影一般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是故意打岔,把一些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场景的碎片漫不经心地呈现给观者。很多本来是可以很有故事的情节,都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半路杀出个打酱油的,给人的感觉是导演似乎也没有一个周密的完整的剧本和拍摄计划,想到哪儿拍哪儿,现编现拍,演员也似乎经常忘词儿而随便说点什么来应景。
他的电影永远是文艺男和知识男泡妞的那点破事儿。他的电影虽然反套路,但也不排斥甚至滥用传统剧情片手法,例如巧合,邂逅等等,摆出一副讲浪漫凄美爱情的架势,但直到影片结束了,观众也没见到一个像回事的爱情,影片只能说勉强地与爱情有点关系,但更多的是连暧昧都谈不上的种种小纠葛,离罗曼蒂克相去甚远。
过去的二十年里,洪尚秀的电影人物始终来自他自己熟悉的文艺圈子,不断重复着这些文艺中年男的与女人的种种沟通障碍症和男女之间的没有大问题的问题。他的电影里,男人和女人都透着那么一种日常的无力感,不是很一惊一乍地但一本正经地、认真地发小小的神经质。不能说这些男女累觉不爱了,但的确爱得不那么给力。生活是支离破碎的,感情是支离破碎的,人们不停地在说,但是却永远不能沟通。
洪尚秀电影的魅力就在于,看他的电影时,我们熟悉的观影经验突然全都不管用了,你甚至怀疑演员这是在演戏呢还是真的在生活中? 你明明知道演员们是在表演,但屏幕上他们整的怎么跟故意不表演一样?你甚至会边看边问:是我傻还是画面中的演员在犯傻。主人公的性格怎么没有任何逻辑和铺垫就反转了?怎么前后说的话不一致,自相矛盾,是导演弱智了还是演员忘词即兴发挥了吧?怎么镜头里突然冒出一个打酱油的,而且真的是打酱油的,打完就走了,跟剧情没有任何关联!到底这算电影吗?如果是电影,那剧情呢?那剧本呢(洪尚秀在记者会上说他的很多场景都是拍摄当天早上现编,有些台词也是演员即兴冒出来)?那悬念呢?那这句台词的用意呢?
不过,洪尚秀的电影只所以耐看,就在于它始终能保持一种另一种形式的紧张,它不是靠传统的电影语言或悬念设置手法来实现,而是总让观者产生一种不得实现的预期,眼镜总是要跌而不跌,你会一直暗暗发问:这孤男寡女奇遇又巧合之后,真的就这么平淡,皇帝真的就没穿衣服?这不可能啊,但皇帝可能真的就没穿衣服。你想想看,如果你哪一天真的看到一个没穿衣服的皇帝,你不是会觉得这事儿真的很刺激吗?
洪尚秀电影中的人物各个都是话痨,但不是一般类型片中那种机智的和有文采的对话,而经常是枯燥乏味,平淡无奇,生冷冷淡,支离破碎,与当下情节无关,没心没肺,完全可以被剪掉而不对剧情发展有任何实质影响,但是又总能让人感到说不上来的趣味。它的电影表面上松散凌乱,但有总能透露出某种精确,某种意味深长,甚至是某种散淡的诗意。他的电影甚至总是在名字上就散发出一种说不出的那种朦胧文艺气质,像什么《懂得又如何》,《海边的女人》,《此时对那时错》,《猪落井的那天》甚至让猪都有了文艺身段。
他的画风是高度写实又是高度印象派。看似随意的场景与对话,常常是在细微处才有差别,体现出一种刻意的重复和结构的经营,洪尚秀甚至在戛纳电影节上说过他的电影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基于他想出来的结构。表面上散乱的结构,实际上是静心构件的一个乐曲。所以,正确打开洪尚秀电影的方式是看结构,而不是去看故事。
他的电影,除了细微之处什么都没有,重要的东西,都不是演员嘴里说出来的,而是细微之处所隐含的、需要观者参与发掘的东西。但是,要小心的是,这众多的细微之处,貌似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但也可能真的什么都没有,就是故意玩弄和挑衅一下观者的理解力,故意小小地激怒一下观众。不过,观众一般都会善意理解洪尚秀的小把戏,甚至会有一种发现和参与洪氏歧义游戏的刺激和快感。也许这就是洪氏电影的刺激所在:根本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东西,但这却的确让人出乎意料。
这种惊讶还在于,我们会发现,洪尚秀的电影,虽然与我们熟悉的爱情片大相径庭,但它更符合我们常人经历的日常经验,包括关于爱情的经验,也是如此。不是吗,日常的爱情,很少是惊心动魄的宏大情感,大悲大喜,刻骨铭心的感悟,而是不经意的小伤害,无伤大雅的小谎言,有意无意的小虚伪与小欺骗,小失控,欲言又止,迟疑,停顿,误解,跑题,顾左右言它,琐碎,荒唐,支离破碎,若有所思,若有所失,心不在焉,不了了之。
2017年2月26日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