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沧浪之水》二之飞升

上篇我们讲到,主人公池大为因坚守原则、不屑逢迎,从重点培养对象沦落至边缘部门,尝尽了无权无势的辛酸。家庭的困境——儿子烫伤求医无门、妻子孕期转院受阻、三代蜗居、孩子入园被拒——像一记记重锤,终于击碎了他曾经的“清高”外壳。他意识到,那条理想主义的路,在现实的泥沼中寸步难行。转变的念头萌生,但过程痛苦万分。那么,转变之后,池大为的命运又将如何?


命运的转折:一针之恩与权力的敲门砖

契机,以一种戏剧性(甚至略带讽刺)的方式出现了。

还是在医院。一个孩子正遭受病痛折磨,一位护士凭借精湛的技术(文中提到“易峥”,可能指某种特殊针法或药物,意指关键救治),迅速缓解了孩子的痛苦。这个孩子,恰恰是曾经将池大为打入冷宫的那位大领导的孩子。而这位救人的护士,正是池大为的妻子。

这“一针之恩”,瞬间成为池家命运的转折点。他们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去大领导家探望、感谢。沟通感情、疏通关系,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大领导也感念这份恩情,对池大为夫妇的工作进行了调整。池大为,第一次真切地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它能如此轻易地解决曾经让他绝望的问题。


权力的诱惑与“投名状”

权力的滋味一旦尝过,便难以戒断。池大为渴望爬得更高。机会很快再次降临。

大领导在任上并非一帆风顺,其管理方式引发了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这群人暗中联合,意图“弹劾”,将他拉下马。他们需要一个有力的盟友,目光便投向了曾被大领导打压、坐冷板凳多年的池大为——在他们看来,池大为理应对领导心怀怨恨。

反叛者的头领找到了池大为,亮出了他们精心准备的联名信,恳请他在上面签字。他们许诺:一旦“改朝换代”成功,池大为便是功臣,前途无量。


暴雨夜的抉择:忠诚的砝码

这是一个关键抉择:是加入“反叛者”阵营,报当年被边缘化之仇?还是向大领导投诚,换取更大的信任?

池大为的答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他选择了后者。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他带着那封关键的联名信,敲开了大领导的家门。这无异于一份沉重的“投名状”,宣告了他彻底的转向与效忠。

大领导毕竟久居上位,手腕老练。这场“弹劾”风波很快被他平息。而池大为在关键时刻的“忠诚”表现,让他正式进入了大领导的视野。“这小伙子,不错,可以培养。”——池大为的“飞升”之路,由此开启。


“凡是领导”的登天梯

升职后的池大为,彻底领悟了游戏规则的精髓。他不仅业务能力未曾落下,更深谙“向上管理”之道。

一次,有人将一个利润丰厚的大项目介绍给他。这无疑是个肥差。然而,池大为转念一想:大领导对自己恩重如山,何不以此作为回报?同时,这更能稳固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地位。于是,他主动将这个项目拱手让给了大领导。领导起初假意推辞,最终“勉为其难”地笑纳了。

自此,池大为的行为准则变得异常清晰:凡是领导的决策,都坚决维护;凡是领导的指示,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凭借这份“觉悟”和能力,他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坐上了仅次于大领导的二把手位置。


现实的镜像:忠诚的“溢价”与规则的冰冷

池大为的故事并非孤例。现实中,一个朋友公司的案例极具代表性:

基层员工A外出办事,遇到困难,请示中层领导B。

B指示:“按我说的办,没问题。” A依令执行。

结果,最终成果与最高层领导C的意愿相悖,引发C强烈不满。

事件闹大后,结局令人心寒:基层员工A被开除,而中层领导B安然无恙。

为何如此?明眼人都知道命令出自B。关键在于,B向来对C的指示推崇备至、坚决执行,是C眼中“可靠”、“忠心”的人。而对C而言,换掉一个基层执行者A的成本,远低于换掉一个“贴心”且能解决问题的中层B的成本。B的“忠诚”,在领导眼中具有极高的“溢价”。


“飞升”的真相:能力为基,规则为梯,忠诚为钥

池大为能迅速“飞升”,绝不仅仅是因为一次成功的站队。其核心在于:

过硬的能力基础: 他始终没有荒废业务,这是立足的根本。

对规则的深刻洞察与适应: 他彻底认清了所处环境的运行逻辑,并选择主动融入。

极致的“忠诚”表现: 他通过“两个凡是”的行动准则和关键时刻的投诚(如献上项目),不断证明自己的可靠与价值,成为领导解决难题、巩固权力的得力助手。

提供利益输送: 主动让渡利益(如大项目),巩固了与核心权力的纽带。


权力游戏的永恒命题

《沧浪之水》的这部分情节,赤裸裸地展现了理想幻灭后,一个聪明人如何利用规则在权力场中“逆袭”。它抛给我们一个沉重而现实的问题:在特定的环境中,“凡事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是否是一条生存乃至成功的铁律?

池大为的选择带来了地位和物质的“飞升”,但书中也暗示了其内心的挣扎与代价。朋友的案例则印证了现实中“忠诚溢价”的冰冷逻辑。

这并非鼓励无原则的盲从,而是再次强调:认清所处“游戏”的核心规则至关重要。 能力是入场券,但要在某些游戏中登顶,洞悉并满足权力核心的需求(表现为“忠诚”与利益绑定),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阶梯。理解这套逻辑,才能更清醒地看待个人选择与环境制约之间的复杂关系,无论是选择适应、离开,还是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池大为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飞升”终点在哪里?内心的天平又将如何倾斜?待读完全书,我们再作探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