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想必大多数人不会陌生,十四年抗战,武士道精神,茶道园艺,风靡全球的日漫,这种种标签,是我们对日本最直接也是最浅显的印象。可画龙画骨,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以及大和民族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究其深处,会发现有一条熔铸进国民骨血里的一根脊梁作为支撑。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在二战刚刚结束之际出版此书,虽然时隔数十年,书中某些论点已经发生显著不同,又加之中国与日本,同属东方,一脉相承,在思想方面存在着共同性,因此一些西方国家所不理解的观念,作为国人,倒是深有同感。那么,便执笔,浅论一番。
等级制作为封建社会中统治工具,在日本,流传至近代仍保持着相当大的活力。而伴随着等级制的,便是各得其所的价值观念。每个人有每个人应有的位置,居其位,尽其责,同时,不允许越位。如同一个规划的一清二楚的网格,每个人只需要填充进去就好,这种观念下的人们,会构成一个井然有序,但同时缺乏弹性与活力的群体。对内而言,这种略显机械化的价值观念,是构成日本国民矛盾性的根源。对外,也不难理解日本对于朝鲜,中国的侵略。因为在当时日本人的眼中,日本为长,中国朝鲜为幼。这是兄长对胞弟的提携,建立大东亚共荣,是身为兄长的责任。这也是为何在战后,日本人极少认为发动这场战争是错误的。与其说这是狂妄,倒不如说这只是内在的国民价值观引导,所做出的,他们认为天经地义,极为自然的事。
近年来,抗日神剧频现,可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无论怎样荒谬的抗日剧情,其中都几乎不会有日本军人投降的剧情,而相反,总会有汉奸走狗的叛变,来衬托抗日英雄的光明伟岸。日本人崇尚精神主义,他们相信精神力量的锻炼足矣战胜物质力量之间的差距,由此,也不难理解在日美作战时的种种行径,偷袭珍珠港,神风特战队,硫磺岛血战,甚至扬言全民皆玉碎以报天皇。尽管最后的结果令其意识到只有精神力量是不够的,但日本人对于精神意志的追求,毫不夸张,可居世界前列。武士道精神也好,禅宗思想也罢,自我的修行贯穿于国民生活的始终,这一点,颇为值得国人借鉴与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如今国人,自省者少矣,何况三省?通过外界的磨练与内在的沉寂,不断圆融自身,若国人皆可有此等心性,则国强矣。
日本人对于预案的态度,考虑的十分详尽,不仅考虑好的结果,同时做最坏的打算。那是一种算无遗策的从容。尽管在战争后期,美军几近打入日本本土,可日本的民众依然有序,只是因为,当局把这失败的结果,也预料在内,只要按照预计一步步去做就好。虽然机械,可也不失为一种风度。
忠义,情面,这是日本人骨血中尊严的代名词。在对待受恩与报恩方面,他们与国人不同。他们认为受恩是一种亏欠,责任,因此,不轻易接受他人恩惠。滴水之恩,当以厚报。而报恩的思想,最根源便是天皇,国民所拥有的一切皆是天皇赐予,尽管天皇几无世俗权力,可在一代又一代日本国民的眼中,他便是现实的神袛。情面即尊严,用中国的话说便是士可杀不可辱。一旦遭受对方的侮辱,嘲弄,采取任何形式的复仇行为,甚至于杀死对方,为自己正名,都会被认为是一种正确行为。日本人的生命价值观,崇尚适者生存,无用者当死。这种对待生命态度也影响了他们的处世方式。
日本有着繁复的礼节和规矩,他们对于人的培养与教导,贯穿一生。人生受限的情形如同一个U字形,在年幼和老年时享有最大的自由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的限制愈发增多。来自不同环境下的规则,如同枷锁,却也是规勉人的戒尺。人长期处于限制之下,便会产生压力,也就需要释放。同样,享乐,被许多国家并不推崇的价值观念。在日本同样是一种极为正常的消遣行为。无论是在性欲方面,还是在物欲上。国人对于欲望,或多或少还留着当年存天理灭人欲的残魂,耻于直面欲望,这点上,的确没有日本做的透彻。理性和欲望的交织,才是人。
菊,日本皇室的徽章,刀,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一静一动,温和与杀戮,截然不同却又一体相存。看似矛盾,可仔细想想,不过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和民族在生活中的种种克制,势必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或是对自己,或是对他人,也因此衍生出了如战争,外交,改革等种种行径。很多人总说日本人死板而不懂灵活,在我看来,这倒更像是一种纯粹,专注于某件事情,若是掉头,便毫无顾忌,全力以赴。
从文学著作角度而言,《菊与刀》可称的上记叙日本人的第一部社科著作。在二战结束之际,外界对于日本的态度,与德国和意大利不同,因为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极端与矛盾,令西方国家难以捉摸。《菊与刀》的问世,开始解开了大和民族千百年来的面纱。对于战后盟军对日本本土的占领,以及管理同样起到了一定借鉴作用。
而《菊与刀》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应该肯定全书的前半部分的脉络与叙述切中要点。尽管是想要见微知著,从日本人的细节小事上来判断其内在价值观念。但后半部略显冗杂,同时,作为西方学者,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西方的本位主义思想去进行写作,略微存在些偏见性。瑕不掩瑜,在二十世纪中期的种种论断,如今仍可见一斑。一方水土养一番风骨。这世间囊括了许多的灵魂,不同的方式,形态,却也都是为了活着。天下熙攘,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