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由德克斯特·弗莱彻执导(因特殊原因演职员表未出现),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观影热潮。同一名导演再次带来同类型的音乐传记片,令人期待。同样是蜚声国际、影响深远的摇滚明星,唯一不同的是《火箭人》的主人公艾尔顿·约翰还活着。
神童
影片从艾尔顿·约翰小时候说起,那时候他的名字还是雷吉。两个场景足以让众人见识小雷吉超高的音乐天分。为了不妨碍母亲拖地,雷吉坐在钢琴面前,广播播放着交响乐。他听了片刻,便用食指跟着弹奏了起来,一开始只用右手手指,很快地也动起了左手手指。弹奏的旋律与广播的音乐不谋而合,身后的母亲和外婆都听呆了,都认为应该送他去正式学习,因为这是小雷吉第一次弹钢琴。
等雷吉再长大一些,弹钢琴的水平愈发见长,老师认为他可以申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外婆陪同他来到学院,他独自一人走进诺大的演奏厅,恰逢一位女教师正在弹奏《土耳其进行曲》。女教师问他是否带了乐谱,他表示并不知晓所以没有带,于是乎他弹奏了相同的片段,并在同样的时间点戛然而止。女教师问他,“为什么停下来?”,他回答,“你刚才就弹了这么多”。雷吉将第一次听到的曲谱很好地再现,展现了过人的听力和记忆力。
他是个神童,毋庸置疑了。
成名
当艾尔顿遇见词人伯尼之后,他的演唱事业开始萌芽,二人一拍即合。不同于其他人创作歌曲——先谱曲,后填词的顺序,他们总是倒着来,每次都是伯尼先写好歌词,艾尔顿任由这些歌词刺激自己的灵感,继而作曲最后成为一首歌。
二人一开始分隔两地,伯尼把写好的词邮寄给艾尔顿,他们保持这样的合作好一段时间,创作了上百首歌曲,不过这些都不合唱片老板的胃口。唱片公司要求二人一起住,当他俩借宿在艾尔顿母亲家中的这段日子,终于写出了让老板满意的歌曲,并赢得了唱片合约,一次性签三张专辑,并开始巡回演出。
第一站没有选择英国当地,而是选择了洛杉矶一间著名的周末酒吧,艾尔顿一战成名。艾尔顿·约翰作为视觉摇滚的先驱,在第一晚表演就已经展露出强烈的个人风格。造型夸张的眼镜搭配闪亮的演出服,本来坐着边弹钢琴边唱,情绪高涨处手教并用,整个人亢奋地站了起来。创作者在这一段选择了风格化的影像去表现当时的兴奋现场——艾尔顿向台下观众展示什么叫弹钢琴弹到飞起。台上台下都蔓延着狂欢的气氛,每个人都双脚离开“成仙”了。
缺爱
缺爱,这两个字始终伴随着艾尔顿,是他心中最深的痛,从童年到成年、到成名、到迷失,身价千万、风魔全球也无法令他内心安宁。巨星与普通人一样,需要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情感对于他来说都不完整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缺失。他很感性,是一个又敏感、又柔软的人,对于情感的依赖很重。
对他最冷漠的人要属艾尔顿的生父了,以下两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与儿子久未见面的父亲更愿意选择独处,自己在客厅专注听着自己喜爱的唱片。小雷吉走进来拿着其中一张黑胶唱片表达自己的喜好,当场被父亲严厉地喝责,勒令他远离自己的任何一张唱片。然后细心地整理着唱片,并放回原位。
小雷吉从小就渴望得到父亲的拥抱,不但一次也没有,就连一张唱片都不如,他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极低。等小雷吉变成国际巨星艾尔顿之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乘坐着劳斯莱斯造访父亲的新家,父亲冷静地为他开门,不曾透露一丝为之自豪的情绪。二人虽为亲生父子,但谈话的气氛十分尴尬,非常见外。艾尔顿送上名贵的钻石手表,父亲也只是面无表情地收下,没有道谢反而问,“你来找我到底为了什么”。突然想起为同事要一个大明星的亲笔签名,父亲便拿出了唱片递给艾尔顿,他忍着泪水快速签下“To Dad”,令人意外的是父亲要求艾尔顿立即划掉,改写成”To Arthur”。
没有享受到足够亲情的艾尔顿更希望通过爱情来弥补残缺的自己,而对他最残忍的人,就是他曾经的情人约翰·里德。当艾尔顿发觉对方只是把自己当成摇钱树,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时,愤怒地选择了分手。但分手没能将他俩的关系彻底隔断,约翰·里德始终作为他的经理人打理着所有业务。因为热恋中所签的合约,里德明确向艾尔顿表示,“即使你自杀死后,我也会继续领我那20%的佣金”。里德眼中对于艾尔顿没有半点怜悯,当他病倒之时,反而要追加多几场演唱会,只因“一票难求”的现实利益。
最后
艾尔顿他自残、他挣扎、他迷失、他堕落,最后还是活了过来,因为他终于能够直面那个心理残缺的自己,重新振作起来。所以说艾尔顿比皇后乐队的主唱要幸运,因为他还有第二次机会重获新生。
作者介绍:令希丰,代表作《十二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