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学习孟子第三十六课(告子章句下第15节+天欲降大任,必经大考验),原文如下:
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艾婷的分享:
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这段话很能鼓舞人,产生力量,自己所经历的磨难,是因为将要承担大使命。
思一.由知道而产生力量,知识掌握于力量,需要文字的头脑意识转化到内心中才能真正实现。由眼耳鼻舌外表的层面,只是信息的接收,到大脑中产生思维,才算是进入,由思维深入内心,从思维变成行动的力量。在学而时习之的路上不停地向前走,孟子的核心思想,人人皆可成尧舜。畎亩(种田),牌筑(泥瓦匠),鱼盐(捕鱼),狱官......,这些是舜,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等圣贤从事过的,平凡普通的职业。我们现在是谁不重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最重要,成为那个本来的我,从贪嗔痴中走出来,走出小我,成为圣贤的自己。二.孔子曰"修己以安人",做好自己帮助别人,把自己回归到仁义,回归到仁义的本心,经历从失去再找回的过程,长智慧,定心性,匡扶天下,成就他人,成为圣贤者,承担大使命。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使命,每一个使命需要真正有心有力俱足智仁勇的人来承担,本质上人人都能承担。坚定心念,增加智慧,真心失去又找回的过程中,择善而固执之的过程中,不断坚定心念,增加智慧。心志受苦受折磨,身体劳累饥饿,想做的事情不能心想事成,圣贤人人可做,但天下不是人人可去救。«中庸»说"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内心心念相当坚定时,在任何情况下坚定选择仁义道义。三.重点语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比起修身养性,动心忍性更显刚毅。不停改变,修正自己,颐养心性,为修身养性。真正要成就自己,是在心念混乱当中,让自己的天性显现,坚毅树立自己的圣贤志。于声色表相中获取信息,看到事物的本质,人只有经历真正的考验,才能成就自己。
修时常想想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坚定信念,笑对每一个挑战,姑且把自己当作圣人贤者,放宽心,有同修陪伴,有大家同行,德不孤,必有邻。每日闻经识典,当生活中有困苦时,告诉内心,这是考验自己,成就自己的时机到了。亲身体验让心念坚定,让智慧增长的每一个当下,也不失为一种福泽恩惠。
Alice的分享:
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修己以安仁。
思:虽然上学的时候学过这些话也知道并记得,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未由此产生力量。老师讲学了要思考,才能产生行动的力量,老师说怎样才会思考呢?要静下心来,心越静越定,才会学到更多。而且要立定志向,发宏愿。所谓的圣贤志,只是让我们成为本来的自己,从自己的小我中走出来,走向本我。坚定心念,增加智慧。只有在处于绝路上时,在没有退路的时候,我们才能坚定心念。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不被环境所影响。之前真的认为修身养性就是学学国学,练练书法,听听音乐,原来这都不是,而是要做到动心忍性。
修:自觉的时时刻刻守中,素位而行。虽然无法做到动心忍性,但是从当下开始,多学多读经典。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可能自己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