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怎么了!?
好友在朋友圈开辟了【大学生就业】专栏举了如下案例。
案例:小倩大学即将毕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去国有大银行做柜员,一个是去互联网金融公司做总经理助理,选择哪个?
参考答案:如果你没有强关系,你懂的,建议去互联网金融公司。
为什么呢?
国有大银行虽是航空母舰,但没背景的柜员,就是甲板上擦地板的小兵,毫无优势;互联网金融公司虽然只是小游艇,只要在快速学习上突围,总助做好了就是大副,鸡头比凤尾离凤头更近。
对于这个答案,和好友讨论很久,我认为有失偏颇。我们不该将主观意见投射给正在迷茫抉择却对职场毫不知情的学生。我给出的答案是,每个人在选择职业时,要综合其个人的性格兴趣及社会环境等要素综合考量。看似这个答案不疼不痒,中庸的很,但我想这就是认知职业的路径。
认知职业=探索(自我+环境)
如今,已经不是职业终身化的时代,这给了年轻人更多试错的机会。只有大学生走进职场,真正的了解职场世界的,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选择。年轻人要在试错中,学会成长,逐渐成熟。
这个案例,让我想了好久,联想到最近的一些人一些事。
最近,认识了很多圈外的朋友,有的小伙伴一提到“体制内”都会“另眼相待”,“体制内”如同新时代下的异类。在小伙伴的眼中,“体制内”是潜规则、不思进取……的代名词。好像若是我这般性格、年龄的人进入“体制内”,我们的工作生活就如同木乃伊一般的真空隔绝。
但在看看大学生对“国考”的热度丝毫没有退却之势。2018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超110万考生竞岗,最热岗位虽不是“万里挑一”,但2000多人竞争1个岗位,也是“千军万马国独木桥”的架势。
一边是对体制内的不屑一顾,一边是对体制内的热衷追捧。
作为体制内的工作者,这两者的态度都说明对体制内的工作环境并不了解,游离在外,自然没有客观清晰的认知体制内的职场环境。
我要为体制内发声:体制内,到底怎么了!?
【什么是体制内】
体制内是指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而那些不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边缘的部分就叫体制外。
这是在360百科中查到的。对于这个定义,我想体制外的朋友会有很大意见的。我对这个定义也是很不认同。
体制内一般指公务员、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包含教师、医生等)、国企工作人员。过去俗语,金饭碗、铁饭碗,听着就旱涝保收,永远砸不坏的感觉。
【体制内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
我有一个朋友想找个清闲的地儿上班,不知道听谁说的,体制内轻松尤其是公务员,有权有钱还有闲。于是狠下决心,报班学习,鏖战苦读,终于冲破千里挑一的大关,进入理想的职场环境。但万万没想到,每天忙成“狗”,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属于常态,但凡有半点放松,可能就会被上访,写检查。真正的体会到何为公仆精神。
曾经有一个假期,我有幸进入公务员系统锻炼。开始时特别兴奋,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正式工作起来,我算是领教了。每个细节仔细研讨,每个方案反复推敲,开一次会桌牌的位置、摆放的情况,事无巨细,样样精准。一周后,我实在受不了了。
公务员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的,更不可能去享清福。
可能,你会想不当公务员去当老师吧,一年三个月的假期不要太爽。但若你知道,老师的平日工作状态:7:15早自习——5:30下课(非毕业班老师),平均每人每天大约站3个小时,大声用力说话3个小时,走15000+步,回家备课到深夜……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孩子。听到这些,你还会认为3个月的带薪假期是美好的吗?
医生作为体制内的一员,我就不多说了吧,紧张的医患关系、嘈杂的工作环境、高压的工作强度、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
【什么人适合做体制内工作】
依据不同的岗位要求,体制内的工作需要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人才。根据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分析的话,教师首先要具有大S(社会型)的特点,喜欢与人为善,以和谐与服务为导向。外科医生要具有R(实用型)的特点,以任务与技能为导向,善于动手操作。若是公务员,必须具有C(事务型)的特点,以稳定与安全为导向,喜欢结构性、程序化的工作。
(Ps: 我是什么特质?啥是“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可参见我上一篇的内容https://www.jianshu.com/p/532406c8832e)
如果你认为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有权力,都是当官的。那请360百科,给你扫个盲。
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公务员”一词,是从外文“civilservant或者civilservice”翻译过来的。英文原意是“文职服务员”、“文职仆人”。
这次360百科是靠谱的,“仆人”是对公务员的最好诠释,所以说公务员要具有“公仆精神”。
所以,想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的朋友们,请根据自我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综合分析后,进行选择。如果你心中没有住着一个大C(事务型),不建议你走这条道路。
【体制内,如何进行发展转型】
很多人说体制内讲人情,潜规则多,或说体制内养闲人、不思进取……我想说这些词适合任何职场环境,不分体制内外。中国本就是人情社会,找关系在哪都有可能;你若想颓着,在哪都可能废着。
职场环境只是个诱因,起决定作用的永远在于我们自己。我是否满意我的工作状态,是否可以有所改变。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话,同样可以在体制内,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这里我们要围绕自己的职业,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以体制内的教师举例,很多老师都苦于职称评定的苦。我在上个暑假发现个问题,不管何时何地,可能是家门口、市场里,或是咖啡厅、商场里,但凡遇到两个老师,不管开始聊什么最终的话题都会定格到“职称”。100个人等1个名额,还不一定够资格。没有交流、没有师徒合同、没有课题、没有班主任经历,干了一辈子老师,到最后因为多变的政策成了“四无”老师。惨呀,难怪圈外的人笑话咱。但若是我们自己陷入这种死循环,那就真正的成为被取笑的对象了。
我们更应该好好环顾四周,看一看。
1、向上——更高的职位
教而优则仕。当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后,可以转管理岗。这需要具备高E(企业型)的特点。管理岗并不是容易做的。教师是和天真浪漫的孩子们在一起。进入管理岗,就要做好与人打交道的准备,协调、处理好各方的人际关系。如果你不具备高E(企业型)不太建议你趟这个水,最终累垮的是自己。压力、身体、家庭……多个大山将一起向你倾斜。
2、向内——更专业水平
这条路好像被“职称”政策,堵死了。要不考个博士试一试?!女教师慎重!
3、向左右——其他职能
这点不太适合教师的例子。如果是在其他体制内单位可以通过转变工作岗位寻求发展路径。
4、向外——做斜杠拼才气
这条路,是我们可以做主的,可以为之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将兴趣逐渐升级成为志趣,进而转换成能力,推动价值的实现。
前不久,和几个社群组织沟通,发现,每个社群中,最活跃的都是体制内人事。不禁感慨,体制内都变斜杠了!
我再360百科个词条,给大家普及一下斜杠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斜杠,不是不务正业。斜杠需要具备多种能力,能在多种能力中自由转换角色。做斜杠的前提首先是做好本职工作。然后在具有强自律、高意志的条件下,发展多种职业状态。在斜杠的领域,寻求自由职业态,实现自我价值。
(ps:教师进行家教,不属于斜杠精神。只是单一能力的重复利用而已。)
体制内, 一个矛盾的存在。若没有体制内,这个社会也不会运转。我们的社会需要具有公仆精神的公务人员,需要有情怀的教师,需要有良心的医生……
请圈外的朋友别对体制内投向异样的眼光,在利益驱使的社会下,需要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可能会慢一点、固守一点,但我们是真诚的,我们是一群有执念的人。
作为体制内的我们更要有骨气、有劲头的工作,应该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只有每天以进取的心态,进步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稳定。
当听到很多高中孩子希望当老师时,我都会在心中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
体制内,怎么了!?
体制内的工作者,大多是一棵棵倔强的小草,也许不如苍天大树挺拔而立,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深深的扎根在泥土之中。
我是新精英生涯学员,我是高中教师。
希望用我的正能量唤醒一个生命对自我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