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早已耳熟能详并不陌生。
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日。春分,介于惊蛰和清明之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这风和日丽、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泡一杯香茗,捧一卷诗词,走进诗人骚客笔下的“春分”节气,别有一番意味。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春分时节,冷暖二气交汇,下起了一场春雨,春雨下起来的时候,可以看到闪电的影子,乌云过处,雷声响彻。就在前些天,春雨连绵不断,体感温度忽冷忽热。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春分后的春雨不断让刚刚绽蕊的桃花、李花和刚刚脱下寒衣的人们都禁受不起,从而告知人们,造物主操纵的阴晴冷暖,变幻莫测,不可预料。
春姑娘即便是来了,但是让人捉摸不透,就像内向的女孩,比较慢热渐渐升温。“春风又绿江南岸”,桃花,梨花,海棠花等各种花卉在春分前后开花争奇斗艳。
春分就在今天,春分过后温度刚刚有所升温的时候,清明就快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天气多多少少还是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情,更何况是这样一个节日。春天更多的就是连绵不断的春雨,很是困扰到人们的情绪精神状态,虽然“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是实际上春天是在为新的一年做准备,不可能刚刚一开始就处于高度精神兴奋状态。
春分时节,温度回升的时候,人们的活动量也会慢慢增多,出来晒晒太阳,鸟语花香欣赏风景,陶冶情操。“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这句农谚看来过几天温度回升有望,不要再懒惰的缩在被窝里了,是时候出来踏青,观赏春光的美好。
春分:物候
初候,元鸟(玄鸟)至。元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
春分:花候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
梨,树似杏,高二三丈。叶亦似杏,微厚大而硬,色青,光腻,有细齿,老则斑点。春二三月,百花开尽,始见梨花,靓艳寒香,罕见赏识。又一种千叶,花赋姿迥别。“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春分:民俗
竖蛋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一天最好玩的莫过于“竖鸡蛋”:选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它竖起来。
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送春牛
春牛,是古代用土制成的象征农事的土牛。后改作苇或纸扎成。旧时风俗,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仪式:地方官行香主礼,由人扮“句芒”鞭土牛,表示催耕迎春。句芒是传说中的人面鸟身的司命之神,“司禄益食而民不饥,司金益富而国家实,司命益年而民不夭”
放风筝
放风筝是汉族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来临,清明也很快来到了,在春暖花开之季,感受春的温度,春的美景,别待到清明雨落时分感叹花瓣落下之景。